王烛刚走出实验室的门,身后就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王烛,等等!”
他转过身,看见江雨涵快步追了上来,手里还抱着笔记本。
“怎么出来了?”王烛停下脚步,有些意外。
江雨涵整理了一下因为跑动有些凌乱的头发:
“老师说他要专心看你的资料,让我先休息一下。”
“抱歉,”王烛歉意地笑了笑:
“是不是耽误你的学习和研究了?”
“哪有!”江雨涵连忙摆手:
“我还要谢谢你呢。你知道吗,之前那个青铜器纹饰的问题困扰我好久了,要不是你提醒,我可能还在死胡同里转圈。”
她说这话时很认真,语气中带着真诚的感激。
王烛低头看了眼手机:
“我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
他抬起头: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现在都可以问。”
江雨涵眼睛一亮,下意识地抓紧了手中的笔记本。
虽然王烛比她还小几岁,但那种对文物独特的见解,那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都让她佩服不已,能得到他两个小时的指导,简直是意外之喜。
“那、那我们去展览厅吧!”江雨涵一边说,一边已经转身朝展厅的方向走去:
“我有好多想请教的地方。”
王烛跟上她的脚步:
“具体想问什么?”
“太多了,”江雨涵一边走一边翻开笔记本:
“关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还有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还有……”
她说着说着,突然意识到自己有点着急了,声音渐渐低了下来:
“啊,抱歉,我是不是说得太快了?”
“没事,”王烛笑着摇摇头:
“时间虽然不多,但问题可以一个一个解决。”
江雨涵点点头,调整了一下情绪,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更要好好把握,不能因为太急切反而顾此失彼。
两人穿过长长的走廊,阳光从玻璃窗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走廊上偶尔有工作人员经过,都会跟他们打个招呼。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多认识江雨涵这个勤奋的研究生,但看到王烛时,还是会露出几分好奇的目光。
“对了,”江雨涵突然想起什么:
“你刚才说的那个能量场映射图,能不能给我详细讲讲?我觉得这个角度特别新颖。”
“可以,”王烛说着,推开了展览厅的大门:
“不过在那之前,我们得先理清楚一些基础概念……”
……
青铜展厅里人不多,午后的阳光透过防紫外线的玻璃洒在展柜上,给青铜器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能量场的基本概念你已经明白了?”王烛停在一个展柜前,指着里面的一座青铜鼎。
江雨涵点点头,翻开笔记本看了看刚记下的内容:
“能量场的分布往往会形成某种固定的几何图案,这种图案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对,”王烛轻轻指着展柜里的青铜鼎:
“比如这个鼎的纹饰,你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江雨涵凑近展柜,仔细观察:
“这是商代晚期的作品,纹饰以雷纹为主,还有一些变体的夔龙纹……”
“先不要看具体的纹饰内容,”王烛说道:
“试着找找这些纹饰的排列规律。”
江雨涵愣了一下,随即调整视角,开始关注纹饰的整体布局。
“你看,”王烛用手在空中轻轻比划:
“这些雷纹的排列,如果用线条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江雨涵眯起眼睛,按照王烛指出的方向去观察,渐渐地,她发现这些看似繁复的纹饰中,确实隐藏着某种规律。
“这个……”她拿出笔,在笔记本上快速画了几笔:
“好像是一个螺旋状的图案?”
“不止是螺旋,”王烛说道:
“这是一个完整的对数螺线。还记得刚才我说的能量场分布图吗?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能量流动路径,就是对数螺线。”
江雨涵的眼睛亮了起来:
“就像海螺的壳?”
“对,”王烛点头:
“包括银河系的旋臂、台风的云系,都是这种结构。而这个鼎的纹饰,完美地呈现出了这种螺线。”
他顿了顿:
“这就涉及到你研究的问题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会出现相似的纹饰结构?也许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播,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共同认知。”
江雨涵忙不迭地记录着:
“所以你认为,不同地区的工匠,可能都观察到了自然界中的这种规律?”
“很有可能,”王烛说:
“你之前提到的那些区域性特征,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比如沿海地区的青铜器,螺旋纹往往更加明显,可能是因为当地匠人更容易观察到海浪和贝壳的形态。”
江雨涵恍然大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