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只有几个人,然后几十人,接着是上百人。

最后全军几十万人的“回家”吼叫汇成了滔天巨音,回荡不绝。

整个山谷震颤,惊吓得鸟雀到处乱飞。

回家,我们要回家!

回家!

回家!

那些实力派都尉们的军事素养还是过硬的,加上战场跑路可是附庸兵的拿手技能,毕竟不怎么会逃跑的附庸兵早就死光了,所以行军出发还算顺利。

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庞大的北营总算混乱而缓慢的移动了起来!

行军队伍初时不算大,就像是高山上刚刚发源流淌而下的小溪流,但伴随着溪水越流越远,不断有更多的支流汇入,到达山底时终于形成了波浪滔天的澎湃大河。

此时,若从天空上望下去,会看到打着各色旗帜、身着不同衣甲的几十万人组成了汹涌海潮,宛如一条巨大的恶龙张牙舞爪、仰天怒吼。

出阳夹山,在比落平原分路南下,然后右转,往东进逼溧水。

若能顺利过河便可稍作修整,接着往东南方向过地势较为平坦的句若丘陵,然后向西北直插位于北境南部东北角的石臼沼泽。

通过阳丘过沼泽攻入阴陵镇,大家便算是逃出生天了。

余知行立在阳夹山最高点,盯着行军图上“溧水”“阳丘”两地出神,他深知这两个地方是此次逃跑的根本要害,是非成败关键就是能否迅速夺取它们。

山脚下人流巨龙涌过,在山口一分为三,分别向正南、西南、正西三个方向涌去。

毕竟这么多人不可能挤在一起长时间行军的,前面人员走过会毁坏道路、污染水源,让跟在后面的行动艰难,同时人流太大窄路桥梁等也会造成拥堵。

要是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再分成七八路行军更好,那样行动更迅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慢吞吞的就跟赶牛一样。

要是拓跋宗本部精锐会怎么样组织行军?

这个时候,余知行百无聊赖之下竟然发起了呆。

要是有训练有素的拓跋宗本部精锐带队,远距离行军一般都会分路合进,每一路一般最多三万人。

这样既能保证基本战力应付突发情况,也能保证行军速度,待到快要接敌的时候方快速聚合,形成重兵集团对战敌军。

现在余知行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拓跋连山宗主一直强调,快速机动、聚散离合方为强军。

就他手底下这群人,能够勉勉强强安排行军已经让他心力交瘁了,至于作战,想都别想,甚至根本追不上敌人。

说来也惭愧,余知行跟着拓跋宗打了二十年的仗,也获得了累累战功,赢得了不俗的名气,但貌似干的都是冲阵死士的活,领着赤水卫与与敌人血战就是了。

至于物资补给、行军安营、排兵布阵什么的,拓跋宗都会安排好,不需要他们这些人操心,这也是拓跋宗控制附庸兵的手段,尽可能不让他们单独成军。

余知行本身不擅长军政之事,只对修行感兴趣,没留心学这些东西,现在搞得乱糟糟的,连他自己都有些羞愧了。

要是桑宁总管在就好了,余知行不由自主的想。

余知行成名之前在战场上与桑宁共事过相当一段时间,知道她的厉害,军事方面的东西,不管是选将、练兵、谋略、军务还是作战,桑宁基本上样样精通。

那时两人合作取得过几次傲人战绩,说实话他觉得绝大部分功劳都应该是对方的,自己只不过是凭借一夫之勇除掉了敌方大将。

在余知行心中,拓跋宗里除了拓跋宗主、拓跋连山、拓跋若等寥寥几人,其他人在军事天赋上都远远赶不上桑宁,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孤身面对强横绝伦的天宇山大军,余知行竟然有些想念他其实并不怎么喜欢的桑宁总管了,不喜欢的原因不是说两人之间的争权夺利。

余知行自己本非揽权之人,随遇而安的他只要有个安稳的饭桌什么都无所谓,而是对方那种永远争胜好强的性格让他不舒服。

桑宁是那种锥处囊肿、其锐难掩的人,所谓心中有大志向,腹里有大韬略,手上有大能耐的英雄豪杰,而余知行似乎只是个修行天赋极佳的武夫。

一句话说,两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不合。

不是一路人。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