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军中龙头,作为徐达的女儿,徐妙云知晓的消息自然不同常人。
但马如龙却没明白她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不要拐弯抹角,我不是听你来报账的。”
徐妙云看着秦淮河穿梭的花船,以及传来的莺歌燕语,悠悠道:
“北有前元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东有倭寇滋扰沿海诸县,两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在这应天府,在江南诸地,世家乡绅、王宫贵胄、公子小姐,甚至乡间百姓等等,丝毫没有半分危机感,只知享乐。”
“大明方才建国十余年,便有半数百姓松懈。”
“这个现象并非大明独有,细数历朝历代,似乎都是这样。”
马如龙食指轻轻敲着案几,嘴角噙着一抹笑意。
一介女子,竟是能看到这一点,有趣!
“国舅?”
“嗯,我听到了。”
徐妙云骐骥的看着马如龙:“那国舅可有解决之法?”
马如龙没有回答,而是指了指面前空空如也的酒杯。
徐妙云愣了一下,连忙捧起酒壶斟满。
马如龙这才开口:“你想问什么解决之法。”
徐妙云快速道:“如何让我南方百姓,认识到当前的危机。”
闻言,
马如龙摇头轻笑道:“你错了,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在百姓身。”
“而在于朝廷的当政者!”
徐妙云眉头微皱:“国舅的意思是……”
“没错,就是皇帝!”
马如龙继续道:“百姓懂什么,他们只知道朝廷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
“有一个词语叫舆情,我喜欢称之为舆论。”
“朝廷,把握着舆论大权,想让百姓安居享乐也好,让他们浴血奋战也好。”
“全凭当政者一句话。”
徐妙云眼中很是茫然。
在她看来,舆情这个东西是民间自发流传的。
你管得着人家的嘴?
“国舅,这舆情如何控制?”
马如龙笑道:“这是第二个问题哦。”
这话让徐妙云看到了希望,举起面前的酒杯。
“妙云敬国舅!”
玉颈微抬,酒杯空空如也。
马如龙虽然放荡,但言而有信还是能做到的,开口道:“舆情的控制,并没有那么困难。”
“官府的征兵告示你知道吧,效果如何?”
“不怎么好。”
徐妙云回答道:“了战场就等于丢了半条命,要是能吃饱饭,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投军。”
“因此还出现了不少人为了逃避征兵,送礼走动、改换门庭,甚至做出自残等举动。”
根据大明律法,凡年满十四,五十五岁以下的男丁,都要担起徭役,征兵之责。
身有残疾的除外。
于是,自断拇指脚趾等举措屡见不鲜。
甚至还衍生出一个职业——镰刀匠。
专门用镰刀帮人砍手指!
“这就是没有控制舆情的后果。”
马如龙往后靠了靠,找了个舒服的姿势道:“我姐夫起义之初,区区一个万人县城,就能征得义军三千,应该是这个数字吧?”
徐妙云点点头:“我听我爹说过,当年有的县城的确有三成可征之兵。”
“虽说有些人是为了混口饭吃,但这个人数也不少了,这又是为何?”
马如龙继续道:“那是因为前元不把百姓当人,他们对前元的仇恨抛下了生死。”
“如果现在也能做到这一步,那这些公子也绝对能将生死置之度外。”
徐妙云似乎抓到了什么,双眸闪着亮光激动道: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征兵之前,将前元和倭寇做的恶行公布于世就可以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