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陀将此事告知佛陀后,佛陀说:“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即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礼拜菩提树,就如同礼拜我一样,因为它助我成就正果。”

佛教中的大能曾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楚尘轻声吟诵着这句千古流传的偈语,心中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顿悟之感,仿佛以往不解的疑惑都在此刻得到了某种解答。

楚尘的思绪在佛教的偈语中流转,他又想起了另一句同样著名的偈语,那是佛教另一位祖师神秀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句偈语似乎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它告诉人们,人的身体如同智慧的菩提树,心灵则像明亮的镜子,需要时刻擦拭,以防被尘埃所蒙蔽。

神秀的观点无疑有其正确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而慧能的“菩提本无树”则揭示了另一个层面的真理。

它表达了顿悟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形式或象征,台子、树都是虚妄的,本心才是真实的,一切尘埃都不过是虚幻的表象。

楚尘曾听闻,世间尘埃无尽,每一粒尘埃都承载着一方世界。

佛家注重内心的修炼,认为万物皆在心中,只相信自己的心,视世间万物为虚幻。

然而,楚尘对于慧能的观点却持有保留意见,他喃喃自语道:“本末倒置!菩提树是真实存在的,怎能说一切都是虚幻?佛陀曾在菩提树下证道,这是不争的事实。你们却对此嗤之以鼻,难道你们比佛陀还要高明?这无疑是高傲、自大,目无尊长的表现。”

但就在这一瞬间,楚尘仿佛突然明白了慧能话中的深意。

他意识到,或许慧能并不是在否认菩提树的存在,而是在强调内心的修炼和顿悟的重要性。

真正的智慧并不依赖于外在的形式或象征,而是源于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楚尘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有了一丝明悟。

楚尘的思绪如同被清风拂过的湖面,渐渐归于平静。他心中默念着:“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这些话语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他对佛家的修行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意识到,无论是佛家的修世还是道家的避世,其本质都是追求一种超脱,而这种超脱并非刻意寻求,而是源自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世间万物,无论是纷繁复杂的人事,还是凶猛无比的灵兽,都需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

此刻的楚尘,双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已经看透了世间的万物。他不再惊慌,不再畏惧,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他走出山洞,面对着洞外的灵兽,心中虽然还有一丝惧怕,但更多的是从容与冷静。

他开始思考:“如何面对这些灵兽?它们是否拥有智慧?如果拥有智慧,或许我可以与它们周旋一番。”

楚尘深知,自己不能永远躲在山洞里,必须勇敢地面对外界的挑战。

他深吸一口气,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洞外走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楚尘凭借着内心的智慧与勇气,与灵兽展开了周旋。

他发现,有些灵兽虽然凶猛,但并非毫无智慧可言。

他学会了观察它们的习性,利用地形与环境来保护自己,甚至有时候还能巧妙地引导它们离开自己的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尘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他不再是一个只会逃避的弱者,而是一个能够勇敢面对挑战、用智慧战胜困难的强者。

他的双眸中透露出的不再是单纯的沧桑,而是更加深邃、更加坚定的智慧之光。

楚尘的突然暴起,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他如同鬼魅一般,瞬间冲至一名弟子身旁,强大的力量瞬间将那名弟子撕裂成两半,连其元神都未能逃脱,被楚尘弹指间化为飞灰。

另一名弟子目睹这恐怖一幕,心中惊骇万分,战力瞬间消散,只想逃离这个恐怖的地方。

然而,楚尘岂会让他如愿?一缕紫色的雾气从楚尘的泉眼之中冲出,化作一条紫金色的锁链,瞬间将那名弟子困住。

楚尘后发先至,一拳轰在那名弟子的头颅之上,只听“砰”的一声,头颅瞬间化作肉糜。

楚尘擦了擦手,脸上没有丝毫的波动,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寒意。

鸿宇更是怒不可遏,他低声嘶吼着:“谁能告诉我,这个弟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有他的资料?难道姓钱的叛变了?故意的让我们来这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