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我是谁?(一)
我是一个老灵魂,仿佛历经了岁月长河无尽的冲刷与洗礼。在那深邃而又神秘的时光回廊中,我见证过太多的悲欢离合,感受过无数的喜怒哀乐。
我这老灵魂,承载着往昔岁月的厚重记忆,那些记忆如同繁星点点,镶嵌在心灵的深处。每一段经历都是一道独特的刻痕,记录着生命的起伏与波折。
我带着这份沧桑与智慧,在现世中穿梭。虽然身躯或许年轻,但灵魂早已饱经风霜。我用那历经千帆的眼光审视着世间万物,用沉淀了岁月的心灵感悟着人生的真谛。
上面这段话,或许用来形容明月,或许更加恰当。
在远离尘嚣的一隅,在贾汪的深山里,有一座名为“静心养老院”的所在。当养老院的事务在明月的悉心操持下步入正轨,她便将管理之责交予了郝常和初阳,自己则寻觅了一处清幽之地,以期能安静修行。
郝常主要负责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包括精心安排饮食、贴心打理起居等细节。初阳则着重管理养老院的活动组织,他经常策划各类活动,如举办文艺表演、组织兴趣小组等。
此外,每天清晨,郝常会带领老人们读经,感受经文的智慧。初阳则对于一些老人临终关怀上,组织一些佛法很深的院里人,为其送最后一程,以念佛超脱为主。
明月也会不定期来讲佛法,为大家答疑解惑,让老人们在宁静中领悟人生真谛,养老院里充满了祥和与安宁。
与养老院相通的,是一条蜿蜒的小路。路的两侧,花草繁茂,树木葱郁。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散发出迷人的芬芳;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条小路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养老院的喧闹与明月的静室悄然隔开。
静室被明月取名为“明月斋”。这座建筑虽不奢华,却别有一番韵味。它由古朴的木材搭建而成,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屋顶覆盖着青灰色的瓦片,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显得愈发沧桑而厚重。
踏入明月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巧的庭院。庭院中,一方石桌,几张石凳,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石桌旁,有一口小小的池塘,里面有一些粉色的和白色的睡莲正盛开着,池塘水清澈见底,偶尔能看到几尾小鱼在水中嬉戏,有月亮的夜晚,月亮会整个映入池塘中,正是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明月很喜欢看水中的月亮,这让她更加理解了真实和幻境,并无实质的区别。
四周的角落里,种满了各色的花卉,有娇艳的牡丹,有素雅的菊花,有清幽的兰花……四季更替,花香始终弥漫在这小小的庭院中。
穿过庭院,便是明月斋的正厅。厅内布置简洁,一张木质的供桌摆在正前方,上面供奉着一尊佛像,佛像前的香炉中,香烟袅袅升起。供桌两侧,摆放着两排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经典古籍和修行书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泛黄的书页仿佛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正厅的一侧,是明月的卧室。卧室里,一张简单的木床,床上铺着素净的被褥。床边,有一个小小的梳妆台,台上放置着一面镜子和一些简单的梳妆用品。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明月亲手写的隶书书法“在觉知中生活,在生活中觉知”。那苍劲有力的笔画,透露出明月对生活的深刻领悟。每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智慧,提醒着她时刻保持清醒,用心去感受和领悟生活的真谛。
而另一侧,则是明月的静修室。修行室不大,却充满了宁静的气息。地上铺着厚厚的蒲团,明月便在此处打坐修行。室内的窗户开得很小,只透进些许柔和的光线,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墙壁上,挂着一些书法作品,皆是明月在修行过程中的感悟心得。
此时的明月,在这明月斋中已经打坐修行整整三载。回想过去,从最初诵读经文,到踏上修行之路,加起来已有近十年的时光。这十年间,她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也有过迷茫和困惑,但始终未曾放弃对修行的追求。
明月不禁想起自己曾经患有幻听幻视的那段日子,生活被搅得一团糟。后来一次催眠,竟让她彻底好了。然而,那次催眠中的真实经历却令她刻骨铭心。
在催眠中,她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所见所闻皆超乎寻常。那些景象是如此逼真,让她一再追问“我是谁?”
那些经历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仅仅是虚幻的幻境?她反复思索,试图寻找答案。有时她觉得那是内心深处的投射,有时又觉得太过真实不似幻觉。这段经历成为了她心中永远解不开的谜。
在这明月斋里,每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脸上,明月便缓缓睁开双眼,她在睡功中醒来,拍打一下身体,开始新一天的修行。她先在庭院中活动筋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然后,她会回到正厅,在佛像前虔诚地诵经礼佛,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上午时分,明月会坐在静室中,专注地打坐冥想。她调整着呼吸,让自己的思绪渐渐平静下来,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着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安宁。
午后,明月会翻阅那些经典古籍,无论是道家的佛家的儒家的,她都看,她想融会贯通,来解答“我是谁?”的问题。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她会在书中的字句间思考,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试图解开修行路上的种种疑惑。有时,她也会在庭院中的石桌上,写下自己的修行感悟,记录下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
傍晚时分,明月会在小路上散步。她欣赏着路两侧的花草树木,感受着它们的生命韵律。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那一刻,她仿佛与这自然融为一体。
夜晚,明月躺在卧室的床上,开始做睡功。她轻轻闭上眼睛,调整呼吸,让自己的身心逐渐放松下来。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明月回想起从陈拓老祖那里得到的巨大启发,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畏。老祖所传授的睡功之法,犹如一盏明灯,为她照亮了修行的道路。她按照老祖的指导,先放松全身的肌肉,从头部开始,依次到肩膀、手臂、腰背、双腿,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进入一种松弛的状态。
然后,她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气息进出身体的感觉。每一次吸气,都想象着将宇宙中的纯净能量引入体内;每一次呼气,都把体内的浊气和疲惫排出。在这一呼一吸之间,明月的心境越发平静。
她用心去感受身体与床铺的接触,感受每一次呼吸的节奏。思绪渐渐飘远,意识逐渐模糊,却又保持着一丝清明,仿佛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境界。此时的她,身体在休息,心灵却在修炼,不断汲取着宇宙的能量,探索着内心的奥秘。
就这样,在睡功之中,明月慢慢陷入了沉睡。她的呼吸平稳而深沉,面容安详,似乎在睡梦中依然在进行着修行。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身上,宛如一层轻柔的薄纱,守护着她的宁静与祥和。
时常半夜醒来,望着窗外的星空,思绪飘荡。她回想着自己的修行之路,心中充满了感慨。她知道,修行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而这明月斋,便是她心灵的港湾,给予她力量和勇气,让她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这宁静的明月斋中,明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她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对世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她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终能达到修行的彼岸,找到内心真正的归宿。
自从修行以来,明月就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死后要到哪里去?她经常觉得这世界她来过无数次,有时见到山,她就有曾经来过的感觉。可确实又从来没来过。
在研读《楞严经》时,明月沉浸于那深奥的智慧之中。她逐字逐句地品味,反复思索其中的深意。渐渐地,她深刻领悟到,所谓的“我”并非被外在的表象所界定。真正的“我”,是那个能感知、能思考、能觉悟的本心。此心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如如不动,却能映照万物。
明月由此开始反思自己曾经患有幻听幻视的那段经历。那时,她被奇异的声音和景象所困扰,内心充满了恐惧和迷茫。如今在《楞严经》的指引下,她明白了那些幻听幻视或许并非单纯的病态现象,而是内心深层的某种投射。她执着于那些虚幻的声音和景象,试图去解释和理解,却陷入了更深的困惑。
深入钻研《心经》,其中“五蕴皆空”的理念给了明月极大的启示。色、受、想、行、识,这构成人类认知和感受世界的五个方面,曾经她以为幻听幻视是真实而可怕的存在,让她的生活陷入混乱。但此刻她明白,这一切不过是五蕴和合的幻景。那些声音和景象,不过是她内心的感受、联想、意志和认知的交织,不应执着于此,方能解脱。
而当她诵读《金刚经》,其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教义,更是让明月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震撼。她意识到,自己在面对幻听幻视时,执着于“我”所感受到的恐惧和不安,从而陷入了分别与烦恼之中。只有超越对这些幻相的恐惧,以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去看待,不被其左右,才能洞察其本质,找到内心的平静。
通过对佛经的深入研读和思考,明月逐渐明白,幻听幻视或许是生命给予她的一次特殊考验,让她有机会超越表象,探寻内心的真实。她不再恐惧和逃避,而是以更加坦然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从而在修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明月在明月斋中,不断地深入思考这些佛经中的智慧。她逐渐明白,“我”并非是那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种流动的、无常的存在。每一个当下的念头、每一次的情感波动、每一个决定和行动,都在塑造和改变着“我”。而当她能够放下对“我”的固有认知,不再被自我的偏见和执着所蒙蔽,便能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人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