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兄妹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妹妹遗传了父亲的基因,很会读书,虽然比哥哥小三岁,却连跳三级,却成了哥哥同班同学。
1977年,对于中国的每一个学子、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普通民众而言,都注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恢复了已经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为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希望,也为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这一决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这是一场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父母的支持下,兄妹俩人都报名参加高考。
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考试如期举行。面对多年未曾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环境,考生们没有平时的备考材料,许多题目对他们来说充满了陌生感。然而,对于这一代人而言,考场上并没有多少恐惧,反而是更多的激动与渴望,他们知道,这场考试,将决定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
对于那些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考生来说,能够踏入考场,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胜利。而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学子,虽然有更好的资源条件,但同样不敢轻视这次机遇,因为他们明白,失去了这次机会,也许一辈子都再也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
1977年恢复高考的成功,不仅让无数学子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也为国家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此后的几年中,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不仅恢复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还扩大了中小学教育的覆盖面,使得整个教育体系重新焕发了生机。
尤其是在1977年到1980年之间,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有机会回到城市,通过高考走进大学,这一现象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记忆。许多农村出身的学生,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跨越了社会阶层的藩篱,走进了知识的殿堂。
不仅如此,恢复高考还改变了国家对人才的选拔机制。过去依赖政治、背景的选拔方式逐渐被更加公平、公开的高考制度取代,国家的未来开始更加依赖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这一过程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它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也为国家带来了崭新的未来。这一年的恢复,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制度的重启,更是对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与重构。从此以后,高考成为年轻人追求梦想、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这一年对于中国的每一个学子、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普通民众而言,都注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恢复了已经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为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希望,也为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窗体底端
这一天,录取喜讯传来
陆彦彦和哥哥陆子斌正在院子里看书。两人都彼此脸上都挂着掩不住的期待。
远处,村里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疾驰而来,大声喊道:“陆家,陆家!通知书来了!”
听到喊声,陆子斌扔下手中的簸箕,拽着妹妹跑了出去。邮递员一边喘气,一边从帆布袋里掏出两份录取通知书,递了过去:“恭喜啊!你俩都考上了!”
陆彦彦颤抖着手接过信封,看到“东北工业大学”的校名时,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陆子斌也紧紧握住另一封信,压抑许久的激动终于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我们考上了,彦彦!”
当天晚上,陈淑兰特意炒了几道菜,全家围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庆祝。酒过三巡,陆子斌端起碗,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娘,彦彦,我在想,要不这次我不去上大学了吧,家里能供一个就不错了,让彦彦去读。”
陈淑兰一愣,立刻放下筷子:“子斌,你胡说什么!国家恢复高考多不容易,这是多大的机会,怎么能不去?”
陆彦彦急得红了眼圈,连连摇头:“不行,哥,你必须去!这些年你为了我,什么都让着我,这次轮到我为你想了!”
陆子斌沉默了一会儿,低头拨弄着碗里的米饭,小声道:“可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妈身体不好,地里的活儿就靠咱俩,下地还好说,但学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