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又经过几十年与诸戎的斗争,至秦武公灭戎人彭戏和小虢,于是东至华山。随着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国强君尊,变得越来越蛮横、傲慢起来。

如今,梁康伯已经去世,罩在秦国头上的威严长辈不在了,自然是对梁国置之不理了。秦国虽然与梁国是同宗兄弟之国,但久不走动交往,早已生疏,情断义绝了。

梁康伯的葬礼上,秦国君主并没到场,只是派使者前往吊唁。这让秦国于梁国之间更加疏远了。

梁康伯去世后,梁伯辀由于一心讨好晋国,在国际事务处理上,均无条件站在晋国一边,因此也就严重戳伤了秦国的尊严,大大地得罪了秦国。

在多次受到秦国警告、威胁的情况下,梁伯辀为了防范秦国的进攻,不得不违心地加大军费开支和军事工程基本建设规模,修高城墙、挖深战壕,同时还建了一座前卫防御堡垒新城——新里。

公元前750年,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击败西戎,“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实际上岐以东仍为诸戎所占据。

秦国在梁国建国初期,也是个弱国,又原本是亲兄弟之国,两国之间出梁国国君的后代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沿用原来的国名“梁”作为为姓氏,形现点矛盾,秦国也不深究,梁国也不计较,喝一顿酒就化解了,无刀兵相见之忧。

梁国需要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更需要需求伙伴,自然也就想到了晋国。

原因很简单,梁伯国毕竟是个小国,并且是个交通要道,为了生存下来,就必须有些特别的国策。以当时最普遍的做法,就是依附于某一大国,也好来个“大树底下好乘凉”!

从梁国向西望去,秦国是原来同姓同宗的兄弟之国,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秦国当时还并不是个特别强大的国家,加上中间还阻隔了芮国、周朝国都(现西安)等等,交通并不方便。

从梁国抬头东望,一河之隔的晋国无疑是梁国友好邻邦的最好、最近、最方便、最省事的必然之选。梁伯辀也确实这样做了,一直与晋国交好。

晋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周成王即位时还很年幼,由周公旦辅政。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宫中玩耍,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并对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周公听说此事,就问周成王:“你要把唐国分封给叔虞吗?”周成王回答道:“哪有的事,我只是和弟弟开玩笑呢。”周公正色说:“天子无戏言!”

周成王只好把叔虞分封到唐国,史称唐叔虞。

古唐国位于汾河以东,是个方圆百里的小国。长大后,叔虞励精图治,采用“启以夏政,缰以戎索“的治国方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叔虞的儿子燮父即位后,将国都迁于晋水旁边,在征得周王室同意后,改国号为“晋”。后来晋国国君历经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僖侯、献侯传到晋穆侯。王位的继承都是父死子继,严格遵守西周的宗法制度。

晋国当时周围有许多戎狄部落,晋侯的一大使命就是征讨戎狄,开疆辟土。公元前805年,晋穆侯征讨条戎,却大败而归。恰逢夫人齐姜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就取名“仇”,以示不忘条戎战败之耻。几年后,晋穆侯在千亩之战中获胜,正好次子出生,就取名成师。

长子名恶,次子名美,这在当时是于礼不合的,而“违礼不详”。当时就有人认为晋穆侯对两子的命名为以后晋乱埋下了隐患。

晋穆侯死后,他的弟弟殇叔篡位自立。四年后,公子仇带人回国推翻了殇叔,夺回了政权,是为晋文侯。

晋文侯是个有作为的国君,他复国后,励精图治,晋国的工农商都有较大的发展。国家强盛了,在处理周王室内部事务上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二十一年),晋文侯杀了周携王,结束周王室长达二十一年的二王并立局面,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西周末年,周王室内乱,晋文侯在平定周乱和平王东迁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后世的史学家评价他“对周有再造之功“。

周平王为了感激他的勤王之功,把河西之地赏赐给他,晋国借此扩张,成为春秋时期的诸侯强国。

晋文侯是晋国一位里程碑式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拥护周平王东迁,又杀死了周平王的死对头周携王,使晋国一跃而成为周王室的得力依柱。同时晋文侯又联合东边的齐国,讨伐北边的狄人,把晋国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是,在晋文侯死后,他的国家便陷入长达几十年的分裂局面。

晋文侯的弟弟成师一直觊觎国君的位置,在暗中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

晋文公和弟弟成师都是伴随着战火而降生的。公元前805年,他的父亲晋穆侯跟随周王讨伐晋国西南活动的条戎和奔戎,结果大败而归,为了铭记战败的屈辱,晋穆侯给晋文公取名为仇。公元前789年,晋穆侯再次征伐位于晋国以北的千亩之戎,取得了大捷,于是兴之所至,为这年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成师。

当时,大夫师服的听说之后直摇头说:“太子的名字叫做仇,太不吉利;而公子成师的名字显得富贵,这样对国家会很不利的。”他认为嫡长子与嫡次子取的名字正相反,晋国迟早会出大乱。

果然,不到四年,晋穆侯就死了。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