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伯和扶周宣王即位时,周宣王请他作太上皇,他执意不从,谢绝后返回共国。龙伯和执意要回故土,留在京城的族人氏名仍沿袭旧称未变,故又称“龙伯”或尊称“龏伯”,氏名称龙氏。共伯和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即苏门山,苏门山也称共山),龙伯和依照周王室“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规格,重新整修了共国城。因他代替周天子执过政,已经是天子的身份,周宣王又命其享受天子的尊荣,当然他按天子城的规格重修,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古共城是西周时期除镐京外全国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平面基本为方形,南北长1300米,东西阔1200米,城墙最宽处90米,一般皆在70米左右,高13米,夯土分层筑成。按当时的建筑工具及搬土方法,这所城需要上万个劳力连续建筑多年才能完成,工程之大,全国罕见。
关于“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厉王奔彘以后,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政权,史称“共和执政”。其二,厉王奔走后,朝中大臣就公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之职。因其是共国诸侯,名叫“和”,爵位为伯,故称其当政期间为“共和执政”。对于以上两种说法,史书上都有记载,前者见于《史记》等正史,后者仅见于《竹书纪年》(公元280年出土的战国竹简,出土时间尚有争议)。从可信度来说,《竹书纪年》较为确切。
《竹书纪年》等皆曰共和行政即共伯和干政十四年。《竹书纪年》(即《汲冢纪年》)记载周厉王出奔,共伯和干王位,史称“共和行政”。同时很明确地说共伯和,就是共国的龙伯,名和。《世本》也说共伯干政。《庄子·让王》:“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西晋司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人,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皆请以为天子,共伯和即干王位。”共伯和,共国国君,姬姓,名和。是在周厉王,周宣王之间(前841年至前827年)执政的一个诸侯。因不同历史文献有异说,龙伯和的具体身份和角色在学术界仍存在一定争议。其一为共国国君,名和。主要源自《竹书纪年》,《吕氏春秋》,《清华简》。一说“共伯和”为卫武公的别称。其二为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称共和指周定公、召穆公两卿行政,但此为孤证。
按照周宣王的安排,梁康伯迎娶了龙姬。
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康伯公赢得了发展的良机.
梁康伯注重与各小国互相联合,共同对付大国。
在梁国的周边,那时还存在虢国、芮国、荀国、贾国等一些弱小国家,梁国便与他们结成同盟,共同防御大国的侵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