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部纷争
在曹操再次出征江东这一宏大的军事行动进程中,曹军内部原本如铁板一块的局势开始出现了丝丝裂痕,犹如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逐渐汇聚成汹涌的波涛,给整个军事行动蒙上了一层阴霾。
一些将领对曹操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声在营帐内此起彼伏,宛如嗡嗡作响的蚊虫,扰乱着众人的心神。他们认为此时不宜再次大规模南征,其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将领担忧粮草供应问题,毕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海量的物资支持,而当前的储备是否足以支撑整个南征行动,他们心中充满疑虑。这些将领在军事会议上据理力争,指出上次赤壁之战的惨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后勤补给的困境,如今再次南征,若不解决粮草问题,恐重蹈覆辙。
还有的将领则着眼于兵力的损耗。他们深知战争是残酷的绞肉机,每一次战斗都会让无数鲜活的生命消逝。赤壁之战后,曹军虽经重建,但元气尚未完全恢复,士兵们大多是新招募而来,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此时贸然大规模南征,面对孙权的江东子弟兵,这些新兵能否承受住战争的压力,实在是个未知数。他们担心这会让曹军再次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削弱曹操在北方好不容易稳固下来的势力根基。
随着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粮草供应问题愈发凸显,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众人喘不过气来。负责后勤的官员们眉头紧锁,日夜为粮草的筹集和运输而奔波。原本稳定的粮草供应线,如今也变得脆弱不堪。运输粮草的队伍时常遭到敌军的骚扰,那些敌军小股部队如同狡猾的狐狸,在曹军的补给线上穿梭,抢夺粮草、破坏运输工具。道路的崎岖也给运输增加了难度,马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行,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导致粮草散落一地。
在一些偏远的补给点,储存的粮草由于保管不善,出现了霉变的情况。负责看守的士兵们虽尽力补救,但损失仍不可避免。而且,随着军队深入江东,补给线越拉越长,运输的时间成本和损耗也越来越大。每一批粮草运到前线,都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马拉松,数量也大打折扣。
苏烈在努力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同时,还要应对来自内部的重重压力。一些将领嫉妒苏烈在曹操面前的地位,这种嫉妒之心如同毒瘤一般,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不断滋生蔓延。他们暗中对苏烈使绊子,试图破坏他为稳定军心和推进军事行动所做的努力。
在军事会议上,这些心怀嫉妒的将领常常故意与苏烈唱反调。当苏烈提出一些合理的军事建议时,他们会横加指责,鸡蛋里挑骨头。比如,苏烈建议加强对某一战略要地的防御,他们便会质疑此举会分散兵力,影响其他战线的防御。可当苏烈提出调整兵力部署以应对敌军可能的攻击时,他们又会指责这是在削弱防线,给敌军可乘之机。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而是单纯地想要打压苏烈。
在日常的军事行动中,这些将领也会故意拖延对苏烈命令的执行。当苏烈需要某支部队配合进行一次突袭行动时,他们会以各种理由推诿,不是说士兵需要休整,就是声称装备尚未准备好。这使得苏烈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往往无法按时进行,错过了最佳的战机。
面对这种复杂而艰难的局面,苏烈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一方面,他要协调各方关系,保证军队的稳定。他深知,一支内部纷争不断的军队是无法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于是,他开始逐个与那些有意见分歧的将领沟通。他以诚恳的态度向他们阐述曹操的战略意图和当前军事行动的必要性。在与质疑战略决策的将领交流时,苏烈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他指出,虽然上次赤壁之战失败,但如今曹军经过重建,实力已有很大提升,而且孙权与刘备之间的联盟并非牢不可破,此时南征正是利用他们之间矛盾的好时机。
对于担心粮草问题的将领,苏烈拿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他向他们解释如何加强补给线的防御,比如增加巡逻队的数量、在关键地点设置关卡等。同时,他还提到了在江东地区就地取材的可能性,利用当地的资源来缓解粮草压力。在与嫉妒他的将领沟通时,苏烈则展现出了极大的胸怀。他没有指责他们的行为,而是强调大家都是为了曹军的利益,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他希望他们能够放下个人的成见,共同为军事行动努力。
另一方面,苏烈要继续执行曹操的军事计划,确保军事行动不偏离正轨。在解决粮草问题上,他亲力亲为。他亲自带领士兵对运输路线进行勘察,寻找更安全、更便捷的道路。对于那些容易遭到敌军袭击的路段,他安排了重兵把守。他还与后勤官员一起研究改进运输工具,使马车更加坚固耐用,适应复杂的路况。
为了解决粮草霉变的问题,苏烈请教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和粮食保管专家。他们建议改善储存条件,增加通风设施,调整粮草的堆放方式。苏烈立刻按照这些建议行动起来,他监督士兵们在补给点修建新的粮仓,设置通风口和防潮层。同时,他还制定了严格的粮食保管制度,要求看守士兵定期检查粮草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苏烈提出了一个解决粮草问题的方案,即屯田制。这一方案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曹军面临的粮草困境。他详细地向曹操和其他将领阐述了屯田制的好处和实施方法。
苏烈指出,屯田制可以充分利用江东地区的土地资源。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合开垦种植。通过让士兵和当地百姓一起参与屯田,可以在当地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大大减少对后方补给的依赖。而且,屯田还可以稳定当地的社会秩序,让百姓有饭吃,从而减少对曹军的抵触情绪。
对于屯田的具体实施,苏烈建议在占领的荆州地区率先开展。荆州地处战略要冲,土地广袤,是实施屯田的理想之地。他提出将军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军事防御和作战任务,另一部分则专门从事屯田工作。士兵们在农忙时节参与耕种,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这样既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又能保证屯田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屯田的组织管理方面,苏烈也有详细的规划。他建议设立专门的屯田官,负责统筹安排屯田事务。屯田官要根据土地的情况和士兵的数量,合理分配耕种区域,安排种植的作物种类。同时,还要负责协调军队和百姓之间的关系,确保双方在屯田过程中能够和谐共处。
对于屯田所需的农具和种子,苏烈提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一是从北方运来一部分,二是在当地采购或征集。他还建议与当地的地主和富户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源和经验来推动屯田工作。
曹操听了苏烈的建议后,深思良久,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苏烈负责屯田事宜。这一任命,既是对苏烈的信任,也让他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
苏烈接受任命后,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屯田工作中。他首先在荆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了解各地的土地状况和水源分布。他带着一队士兵和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走遍了荆州的每一寸土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荒废已久但潜力巨大的土地。这些土地由于战乱的原因,无人耕种,长满了杂草,但土壤肥沃,只要加以开垦,就能变成良田。
同时,苏烈还积极与当地的百姓沟通。他深知百姓的支持是屯田工作成功的关键。他向百姓们宣传屯田制的好处,承诺会保障他们的权益。许多百姓原本对曹军心存疑虑,但在苏烈的耐心解释下,逐渐改变了态度。一些百姓主动站出来,表示愿意参与屯田工作。
为了让屯田工作顺利开展,苏烈还组织了一批技术人员,包括擅长水利工程的工匠和精通农业种植的老农。他们一起规划修建水利设施,确保农田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在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他们修建了蓄水池和引水渠,利用地势落差将水引到农田里。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他们则挖掘排水渠,防止农田积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