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形容萧放对萧国华的依赖呢,他以前写过这样一个小文章:

“幼儿园毕业后,我还不到六岁,直接上小学太小了,父亲就把我送到古城里的民族小学读学前班,91年吧我记得,就在进校门不远右侧的一个大平瓦房里面,凹凸不平的土巴地,老旧笨重的桌椅,里面坐着几十个跟我一样祖国的小花骨朵儿,清晨早读的时候,稚嫩的朗读声甚至会透过老朽屋顶的瓦缝传到不远的嘉陵江边。”

“那一年的学习经历我已经没什么记忆了,唯独记得父亲每天早晨骑自行车送我上学,一般来说我们都在家里吃了再走,他送完我就直接上班去了,有些不频繁的时间里,父亲喜欢带我吃古城街口他最喜欢的那家羊杂面,吃完正好一条直路就到民族小学门口了。我也喜欢吃那一口面,巴蜀有回族聚居,有点特色的面食实际都是回族小吃,牛肉面,羊杂面,牛肉包子,油茶,油香等等。我对羊杂面的喜爱甚至多过巴蜀最具特色的牛肉臊子面,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每次回老家,都要去吃,这也是我对老家为数不多的念想了。”

“尤记得那是一个下大雨的深秋早晨,91年11月中旬的样子吧,已经冷起来了,那天我们没在家里吃,父亲在街口的羊杂面店门口停下车,叫我把我的彩虹雨伞撑着放在了店门外面,父亲叫了二两,给我叫了一两,热气腾腾的面很快就端上桌,瞬间就化开了周身的凉意,我囫囵的吃完抬起头,发现雨已经停了,天空却还低沉着,刚好就看见店门口屋檐瓦片下的雨水落在我的彩虹雨伞上,啪的一声,干脆有力。”

““走吧,要迟到了。”父亲说。于是合了雨伞重新上车,抱着父亲的腰,脑袋贴着他的后背,也看不见前面的路,没事的,父亲看见就行了。”

萧放就在这个炎热非常的七月,普通周中的日子,正中午两点钟的样子,乘坐大巴车,来到了巴蜀古城,就他一人,好似前世大学暑期回来一样。

他平静的打了车,一路上坐的很直,脑袋都没摇晃,眼睛盯着前窗玻璃,到了彩虹里上街口,下车站在原地,他前面就是萧国华家的小区门口,只有一个门,小小的,一次只能容两个人一起进出。

站了三个小时,衣服湿透了他也没挪步,终于在视线前面不远拐角处,走过来几个人,他眼皮眨了一下,手不自主的捏着裤缝。

是他吧,47、8岁的样子,不到1米7的个头,身材不胖不瘦,身型看着有点佝偻了,脸上带着笑,感觉状态比上一世这个时候好一些呢。

“走了国华,回去煮饭了,明天又耍。”

“回去了,我家敏娃儿肯定煮了饭了,吃现成的。”

“享福哦你和小玲,真的是羡慕惨了!”

萧放就在不远处直盯着萧国华进了小区门,不受控制上前两步的腿又急忙停住了。

萧国华也留意到这个年轻人的反常,审视地看了他两眼,没说话转头走进了小区。

萧放朝萧国华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见他进了小区也没追赶没动,只是蹲了下来,双手抱着膝,头埋了下去,哭了笑了。

“谢谢你还在。”

街口的米粉店,也卖稀饭和包子馒头之类的,记得上初中还经常来这里吃,就点一碗五毛钱的稀饭,馒头是自带的家里做的,印象中还有几次被吃米粉的人嘲笑。

“哪个家的娃儿哦,就点一碗稀饭啊。”

“真是操蛋的回忆啊。”萧放收拾好心情,面带笑意的走了进去。

开店的老板他也认识,以前厂里食堂做工的,后面厂子倒了自己盘了个早餐铺子。

“老板,煮二两牛肉米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