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三喜第三次被朱由检教导后,带着乔装为民的锦衣卫一路南下,沿途招募了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民充作伙计。

大都是一些年轻气壮的青年,这些人敢闯敢拼,正是曹三喜所需要的。

明朝如今内部的贸易模式,主要有四种模式,一种是行商,将大明南北不同种类的货物通过长途运输,进行跨地域的贩卖。

这里面包括商人进行边境贸易,以此来换取盐引。

曹三喜当然不会错过这趟难得的机会,出发前在京城购置了一大批北方特有的皮草,山货等商品,这些货物深受南方士绅老爷们的喜爱。

只要能够运到南方,立马就会被抢购一空。

另一种模式是坐商,商人们开办店铺牙行,曹三喜在自己路过的一些较大城镇,选择商贸繁华的地区,直接花重金盘下商铺。

这些店铺将来可以用于他南北贸易的中转,在他看来,自己手上的现银多,如何花出去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

买下这些商铺虽然代价很大,可在将来却能给他节省下来不少的银子。

再就是商帮贸易,如晋商,浙商,徽商等,这些商帮报团取暖,将他们的商业版图在大明不断扩张开来,往往需要几代人的积累。

许多的商帮都向曹三喜投来了邀请,不过被他给一一拒绝了,作为皇商,他不可能与这些商帮互相承担风险。

就算将来要合作,也必须抽身事外。

最后一种便是官商合作,这种情况在如今的大明极为普遍,做官的压榨商人替他们办事,经商的捐纳银钱买取官位,培养自家子弟入仕。

曹三喜不是与官合作,而是直接与皇帝进行合作。

做这么多的事情还如此的顺利,离不开他皇商的名头,许多想要出面为难他的官员,都被他用皇商的名头给吓退了。

大明的文人们虽然敢指着皇帝鼻子去骂,可地方的官员却没有这个胆子,曹三喜一直在规则之内,只要不逾越底线,他们就没有办法去为难。

越是往南,大明的商贸越繁华,许多百姓已经没有了地种,选择卖力气给商人们做伙计,以此来养家糊口。

尤其以江浙一带,与战乱的北方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十分逍遥自在,想去哪里就去哪。

唯独脸上没了种地时的轻松,反而多了憔悴之色。

曹三喜的出现,不止给大明的商业遭成了地震,也给政坛带来了冲击。

许多官员竟相上书,弹劾此事,要求皇上收回曹三喜皇商的名头,不能允许她再去经商误国了。

实际上是曹三喜正在不断挤占他们背后家族的利益。

东林人里面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他们平日里提倡的就是惠商恤民,减轻赋税,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重视农业和工商。

不过减轻赋税减的却是商人的税,取士不分等级贵贱,却又分派系。

其次他们的主要利益,大都来自于一些与国家经济命脉所挂钩的,如漕运,地税。

曹三喜经商一事,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反而让他们能够借此谋利。

至于当初漕运总督朱大典被抓一事,朱由检给的罪名是贪污受贿,这一点官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为自身的高风亮节也好,为朱由检事后给所有官员涨薪换取人心也罢,总之他们再换一个人上去就是了。

他们要的是漕运的顺畅无阻,不受约束。

朝堂之上关于这件事开始相互争斗了起来。

“皇上怎能允许曹三喜如此胡闹?”

“有什么问题吗?”

“商人误国!”

“你敢说你没收过商人的银子?”

“这是两码事!”

“正因为老夫被商人送过银子,才知道这其中的危害!”

“银子呢?”

“老夫用来帮助贫寒学子了!”

“不行,我要上书弹劾!皇帝若是不同意,我就辞官回家!”

……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