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正史承认的女皇帝。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争议,她的影响,也是深远。

其父武士彠,据《攀龙台碑》上记载:

武士彠,字信,并州文水人,原本也是出身世代官宦人家。武士彟祖上从北魏开始就入仕担任职务,而据《武氏族谱》记载:

武士彠七世祖武念,官拜北魏洛阳刺史、归义候。而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

六世祖武洽,官至北魏平北将军、五兵尚书、晋阳公,别封大陵县。

五世祖武神龟,为祭酒。

高祖父武克己,北魏本州大中正、司徒越王长史、袭寿阳公。

曾祖父武居常,北齐镇远将军。

武士彠父武华乃隋朝东都丞,育有四子,长子武士棱,次子武士让,三子武士逸,四子武士彠。东都丞,是隋唐时期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东都洛阳的行政管理工作。

其中,武士彠长兄武士棱性恭顺,勤于稼穑。从起义,官至司农少卿,封宣城县公。常居禁苑中,委以农囿之事。

司农少卿,从四品上,这个职务负责接收地方税收、经营京畿屯田等。

是为四民之“农”。

武士彠次兄武士让,生平不详,武则天称帝时,追封他为楚王。

是为四民之“士”。

武士彠三兄武士逸,武德初,为齐王府户曹,赐爵安陆县公。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从齐王镇并州,为刘武周所获,于贼中密令入诣京师,陈武周可图之计。及武周平,甚见慰勉,累授益州行台左丞。数陈时政得失,高祖每嘉纳之。

是为四民之“商”。

而武士彠,是武华第四个儿子,就只能选择“做工的”出身,譬如,学一门家传手艺,医学或者少林功夫。

是为四民之“工”。武士彟从小便表现得很突出,他“生而圣知,幼而聪达”、“常有大节、罕营小方,志立功名,而不求苟得,心重气侠,而动循常宪。”

他的这种优秀受到了父亲武华的赞赏,并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对儿子们说:

“吾家累仁千祀,积德重叶,余庆所及,宜在子孙。今观汝曹,悉王佐才也。然草创经纶之际,圣贤驰鹜之秋,腾啸而驭风云,叱咤而成功业,其在士彟耳!”

武士彟,并州文水人,因追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位列太原元谋功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因病去世。

武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武则天在昊陵之上为其父武士彟树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攀龙台碑》,碑文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表彰和宣扬了他的功德。

攀龙台碑又称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原碑是武则天为其父武士彟立的一块巨碑,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十二月立于山西省文水县武士彟墓地。据史书记载,该碑高5丈,宽9尺,厚3尺,是唐朝第一大墓碑。

全篇碑文长达6700余字,由唐代宰相李峤撰文,武则天的儿子相王李旦书写。

攀龙台碑文中,不仅记载着武氏家庭的姓氏起源与籍贯,还详细地记述了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一生经历。

关于武则天的先世,碑文说:

“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讳某字某,太原文水人也。其先出自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因以姓氏,居沛之竹邑。六代祖洽仕魏,封于晋阳,食采文水,子孙因家焉。”

这段碑文清楚地写明武氏家族的姓氏起源与迁居文水的大体时间及原因。

说起中国武氏起源,据考证,计有三个支派:

一个支派是山东任城武氏,起源于商代武丁时期,由于讨伐鬼方战功卓著而赐姓武氏。至汉代有敦煌长史武班,以后便不见有显官,家庭也衰落下去。山东任城至今有武氏石阙铭。

另一个支派是战国时期宋武公的后代,以谥为氏,故也姓武,但历代不显,在《世本》中记载甚少,以后也不见流传。

武则天家庭是中国三个武氏家庭中最兴盛的一支。秦末有农民起义军将领武臣,是陈胜的部下,进占邯郸后,自立为赵王。

晋秦始年间(265年~274年),有武陔,为开府仪同三司薛定侯,是武则天第十二代祖先,兄弟三人知名于一朝。第七代祖武洽仕魏,封晋阳公,食邑于文水,故子孙以文水为家。

传至唐代武家为并州大姓。武周时出宰相2人,唐中宗时出宰相2人,唐宪宗时出宰相1人,五品以上50多人。唐宪宗时成书的《元和姓纂》,把这个家庭列为九虞之首,属太原望姓。这个家庭中有皇帝,有宰相,有王公、驸马、王妃、学士,也算是盛极数朝的大家庭。

关于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碑文说:

武士彟是隋朝东都丞武华的第四子,自幼聪明。他八九岁丧母,二十多岁丧父。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28岁的武士彟受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第五子、并州牧杨谅的推荐,到仁寿宫求官,但事不凑巧,正遇着隋高祖病重。

不曾见到。

皇太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一说,弑君。

随之而来的,是并州牧杨谅在太原起兵造反。

武士彟受到猜忌,隋炀帝的宰相杨素要处死他。幸而有观德王杨雄、牛弘等人的帮助才逃出皇宫。而牛弘乃御前文人,与杨素从来一唱一和,但这时的武士彠并不知情。从此,武士彟躲避山林不敢露面,混迹于道士之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牛弘,本姓尞,字里仁,安定鹑觚人。隋朝时期大臣,北魏侍中尞允的儿子。

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北周时期,起家中外府(宇文护)记室,历任内史上士、纳言上士,迁员外散骑侍郎、内史下大夫,授仪同大将军,袭封临泾公。专掌文书,修起居注。隋文帝即位后,授散骑常侍、秘书监,进爵奇章郡公。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拜礼部尚书,请求修建明堂,制定礼乐制度。修撰《五礼》百卷,促进儒家文化复兴。迁吏部尚书,负责人才选拔,倡先德行而后才学。生活俭朴,事君尽礼,遇下仁厚,恪尽职守,书不释手。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病逝于江都,有文集传世。甘肃灵台县荆山森林公园有三贤祠,其中供奉三位贤人就有牛弘。

出了仁寿宫的武士彠,不敢回老家并州文水,实也心有不甘。武士彠学着前人高士游览山林观花和唱,领悟了人间帝王兴衰之理,这段生活是他最艰难之时,也给了他经商发家的一个机遇。《太平广记》中记载:

武士彟“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常聚材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因致大富。士彟与文宝读书林下,自称为厚材……”从这些记载可见,武士彟并不是个木材商人,而是生活所逼,在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前“卖过木材”。

可能是通过一桩以数万茎木材换一处森林的大生意,而一举变为富翁的,否则就不可能有“聚材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的事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事实上,武士彠“大隐隐于市”地通过同乡许文宝“隐居”在洛阳徐家明堂里,以教书写文为业;而隋朝科举制,让武士彠和许文宝有可能通过洛阳徐家明堂“源源不断”地向朝廷输送人才:

时年,想做官的读书人就多。而京城的学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试。

一年考试一次。而地方上来的官二代富二代的出身,用在京城念书备考的做官求上进的名义总是能够更好得到其家族的理解和解囊相助: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