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对着市场这一面是全透明的玻璃墙,要不然误会可就大了,但这颇具格调的青绿色店装,也依旧让不少乡里乡亲有点望而却步,这么高级的装修,进去了不会被狠狠坑一笔吧?
没进去的带着这种疑虑,而进去了的,则是边叹着空调,边感叹着这里的菜价好像比里面市场摊贩的还要便宜一点哎!而且这菜一看就和外面进货回来的不一样。
“你看,上面还有电视在放着这些菜哪来的呢!”
“哪呢?哟,还真是!”
这店面空间可不小,而且还是曾经的居民楼改出来的商铺,所以挑高也比商品房高得多,为了利用好每一寸空间,佘淮也是特意交代佘维斌去买几个长条状的液晶电视屏,不用联网,直接插U盘就能放视频的那种,然后放上自家菜地收割菜的时候拍的短视频。
因为有了冷鲜仓库,自然是不用大凌晨的去采摘,傍晚摘好撒点水放仓库,第二天基本都没什么变化,省时又省力许多。
而店内的构造,则是两侧是水果冷鲜柜,中间是菜架,中间靠墙的地方隔开里面的仓库,设置成了打称的地方,而收银则是在门口。
两个人便足以照看整个店面,所以许秋琴是负责打称,而佘淮的堂四姐则是负责收银,开了店,但佘维庆夫妇也并没有把饲料厂的工作给辞了,而是把常年在外打工的大女儿给叫了回来。
这家店,佘家三兄弟共同出资十万作为起始资金,佘维斌出六成,是大股东,其他两家各两成,进货的钱从总资本里面出,后续平账后总资本维持在五万,所得利润按分成每月结算,这算是三兄弟间共同商议后的资金管理方式。
所有进的出的东西都要有账单,也算是为了后面好算账。
这会儿店里的人也不少,一百多平的空间几乎被用到了极致,不过人多归人多,一切都是井井有序的,更遑论还有许秋琴这个在市场里浸淫....咳,卖了快二十年菜的老江湖在,别的不说,在临江镇,认识的人绝对多。
这不,她打招呼的声音就没停过。
“哎!凤姐,你来买菜啦?”
“是啊,啧,秋琴,你家这店有点高档啊,花了不少吧?”
“哪有,求求其其整哈,主要是以后不用日晒雨淋的,轻松点的同时还能给各位老顾客提供个乘凉的地是不?”
“哎呀!甘讲又几好喔,得啦,后面买菜我们就来秋琴你这了,虽然以前也是在你那买的,哈哈哈”。
“有道理嗰喔!”
简单聊着,一群和许秋琴认识的大姨大妈们就彼此乐了起来,整得店内其他人齐齐扭头而视。
新店打开市场的最佳办法之一就是价格,而佘家蔬果店也的确是这么做的,菜价比当初流动摆摊时要贵一些,但又比里面固定摊贩的要便宜几毛,然后水果类也是在外面摊贩的基础价上便宜五毛左右。
别看只是几毛钱的差距,但在乡镇市民的眼中,便宜是事实就行。
就比如常见的白菜芯,当初流动摊时批发给菜贩是3块,那里面的菜贩可以卖四块甚至是四块五,大批量的散货其实都是被菜贩第一时间就收购了的,价格自然是菜贩自己定。
就如同消费分级一样,有的人喜欢买便宜的,有的人是看品质的,但也有的人在质的基础上是买贵的,每一样东西的需求方都有,市场自然之中便能够筛选出来。
作为在蔬菜种植行业浸淫了近二十年的佘家,别的不说,但卖的东西在品质这一块是没有争议的,不然十几年的老主顾们也不会在得知许秋琴开店后便一窝蜂地过来支持。
各类新鲜蔬菜,店里一天最多供应个二百斤,卖得差不多了就关店回家忙一会儿地里的活,吃个午饭休息一下,下午近傍晚趁人们出来买菜做晚饭的时候再开几个小时。
基本就是这么个循环,有时候吃完晚饭再回来开一会儿店,争取把不多的菜卖完,或者说卖卖水果啥的。
第一天开业断断续续开到了晚上九点半,三兄弟各自代表在佘淮家一算,比原来摆地摊足足多了近二三百块的利润,一时间都是感慨良多,怪不得菜贩子们能够买房又买车,而他们却依旧只能为了几个子而拼命埋头苦干呢!
一个国度是不是真的富裕了,多看看基层农民就知道了,农村乡镇的人口流失,哪怕是数年之后有了回流,但那也并不是因为乡镇农村能赚到钱了,而是因为大城市打拼的工资,已然不足以支撑开销。
租房水电房租去掉了四分之一或者是三分之一工资,日常交通出行、吃饭再去掉三分之一,加上偶尔购物、娱乐,那最终还能剩下什么?
名人曾说过: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
家里开了店之后,是富还是继续贫,这点佘淮暂且不知,但他知道,脱离了过去三百六十日严重依赖农田的生产劳作,家里的变化肯定会比以前好。
积劳成疾不是笑话,时代向前也是对的。
佘淮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家庭的原始脉络,多的,他也无能为力。
和家里通完话,他本来想着休息的想法也是被抹除掉,真的改变尚未成为现实,他还不能松懈,思索一番,他决定继续出摊卖画,毕竟什么事情都无法预知,但兜里的钱会给你解决一切未知的信心。
轻手轻脚回到寝室洗漱,换身衣裳,他便来到画室进行出摊前的准备,还是画色彩吧,毕竟单价高!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