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琴,是佘淮老妈的名字,一个才四十岁出头却给人感觉已然半百的农村妇女。
没啥文化,毕竟六七十年代时期,家里能真正供得起读书上学的家庭非富即贵,身处大山里两村对望的佘家和许家自然没这条件,所以都是小学上了两年便成家里的劳动力了。
她比佘维斌小了四五岁,属于那种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平时除了到镇上卖个菜才和外界有交集外,平时都是在村里的农田待着。
因此皮肤也是有些泛黑,不过眼神却是很亮。
对于儿子回来,许秋琴是十分的上心,在佘淮一下车后便开始嘘寒问暖,还问他吃饭没,因为菜还在锅里给他热着呢!
佘淮从小,其实算是家里的骄傲,更是夫妻俩的精神支撑,打小就聪明能干,同龄的别人家孩子还要父母抱抱才能出门时,他已经在地里帮家里干活了,上学后,虽然不是异常拔尖的那一撮,但也是优秀序列中的一员。
大小奖状更是没少拿,客厅里右边一整面墙都是他的战绩展示,毫无疑问,高中以前,佘淮是佘家左邻右里眼中的好孩子,属于是嘴上教育自家儿女时的别人家孩子,后面上了高中也还是一顿夸赞,毕竟他是外姓家庭中唯一一个上了高中的小孩。
2012年左右,农村连上初中的小孩都是不多,不是家里不给上,而是小孩不愿意,就算上了,能坚持到初中毕业并上高中的也都是少之又少,多数都是去的职高,矮个里拔高的,佘淮就这么成了左邻右舍眼中的特例。
不过后面他选读了美术后,这种称赞的声音就少了,在还属于传统氛围中的农村家长眼中,他这个方向多少有点不大正当。
但正当不正当的,日后自见分晓,前世虽说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其实家里都不敢太宣扬,不是因为太好,而是因为不知道算不算好。
逢人问,当初佘淮只知道家里人对外都是只说上大学了,哪个?好像是什么媒体还是传媒,哪里?好像是在什么杭州,那么远的地方我们也没去过。
所以这一次,佘淮心里其实是憋着一股劲儿的。
晚饭,佘淮还是要吃的,毕竟他到了平江市之后,还真的没吃东西呢。
让父母去休息后,他独自一人洗漱完毕,就着有些昏暗厨房灯光吃完饭,收拾完之后便是也回房间休息了,一夜无话。
“咯咯~咯!”
公鸡叫,其实不一定是天亮,也有可能只是凌晨,比如这会儿。
五点多,听着房子门口地坪上不时响起的声音,佘淮最终还是选择了起床,他知道父母是在忙活着赶集的东西。
“咦?阿淮怎么起来了,多睡会儿啊,是不是吵到了?我小声一点,你回去继续睡吧!”
独自挑灯在绑着菜的许秋琴听见开门声便是扭头,在看到佘淮走出来后,连忙说道。
“没事,妈,我睡得挺好的,都起来了我就搭把手,这样也能快一点,刚好也能看看我的手艺生疏没”。
可怜天下父母心,或许多数父母都是一心向着儿女的,就如同许秋琴一样,哪怕忙得一身都湿透了,也还是一个劲地在拒绝佘淮的帮忙,不过最终,她还是拗不过佘淮。
凌晨起来帮忙整理早上要送到镇上集市卖的蔬菜,这活,佘淮上学几年便干了几年,只不过初高中后因为住校,也就只有放假和周末才能帮上忙,不过这原本的吃饭技能,倒也没有生疏。
摘除虫咬、花、黄的菜叶子,分理大中小,然后按照一两斤的重量捆成一把把,最后再过一遍水装框,一整套流程就是这样子,不过一担几十上百斤的蔬菜,要整理好却是得花半个多一个小时的时间。
母子俩全程的交流不算多,一个是要集中精神,再一个就是儿女和父母的共同话题,或许是真的挺少。
话不多,是一家子的特点,不过要是佘维斌在,可能情况会有所不同。哪怕是老两口了,但平时拌嘴还是挺多的,不过也就一会儿,最后该干啥还是要一起干。
白菜、油菜、南瓜苗、地瓜叶、丝瓜、苦瓜.....
种类繁多的蔬菜装满了整整三大箩筐,这就是夫妻俩凌晨两三点起床,然后忙到六点左右的收获,而这,也是夫妻俩的日常常态,当然,平时的量是没有这么多的,因为佘淮回家帮忙了,今天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也加了点量。
趁着市场蔬菜价格还不算坏,地里的庄稼也是要尽快出了才行,务农看天吃饭,下个雨,升个温,其实种植就很难干了,别看在城市商超市场买的蔬菜那么贵,但其实许秋琴卖出的价格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有一半就得笑了,可能价值五六百的货,给到市场摊贩后或许也就只有二三百块到手,这,也还得是价格好,生意好的时候的顶额收入,今天中秋,应该是有这个收入。
每天忙忙碌碌,其实收入并不多,小家庭务农的弊端便是如此,真正的农民,手里压根没钱。
那种承包几百亩地的,不叫农民,叫种植户。
一天的开端便是如此,忙碌过后便是暂时的轻松,洗了把脸,一边煮着粥,佘淮一边拿出了速写板,然后便是默写般画起了速写。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