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朝堂上的争斗愈演愈烈的同时,边关的叛乱也逐渐一发不可收拾。叛乱地点发生在雍、凉地界,由于此时的西晋已从雍州、凉州、梁州分出部分土地,设为秦州,故此次叛乱也被称为“秦凉之变”。
秦州,作为大晋版“民族自治区”,其重要作用正是安置大规模投降晋朝的胡人。故此,秦州一带胡汉混居,且以鲜卑族人居多(因为大多是邓艾带过来的),假以时日的话,此地当真是“民族融合”的好典范。
政策是有了,那这个秦州刺史到底谁去当呢?时任御史中丞(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的傅玄同志指出,胡烈同志常年征战西方,在西方素有威望,只有他坐镇秦州,那帮蛮夷一定不敢闹事哒!
很可惜,傅玄对胡烈的评价只对了一半。胡烈同志是个“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同志不假,可是秦州那地方是光靠打仗就能解决问题的吗?
很快,问题来了。泰始四年至泰始五年(268-269年),河陇地区连年大旱,数十万民众苦不堪言。胡烈本身军人出身,对地方的治理一向以严苛著称,怎么可能解决的了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在高压政策下,少数民族怨声载道,而鲜卑族秃发树机能看见了秦州的乱象,不由得来了精神:机会来了!我等少数民族怎能受这等鸟气?盘他!
胡烈不屑一顾:想当年姜维都曾败在老子的手里,你们几个杂毛能成什么事?
很快,胡烈就为自己地轻敌付出了代价。泰始六年(270年),胡烈率军主动出击,进入凉州境内。可惜由于他低估了秃发树机能的实力,深陷重围,兵败被杀。
等等,就算胡烈一时大意,那西晋方面的援军呢?
雍凉地区最高负责人,雍凉都督司马亮其实一早就派出了将军刘旂前往救援。只是刘旂畏战不前,才导致丧师辱国。但是事已至此,眼见一省的一把手就这么死在战场上,必须要有人为此事负责不是?于是,司马亮因此下台,雍凉都督由司马骏接任。
至于秦州刺史的位置,司马炎决定,任用杜预接替胡烈任秦州刺史。按说杜预也是当时知名的军事家,如果把秦州兵权交由杜预的话,秦凉叛乱似乎也可以早早平定,可惜司马炎又搞了一个骚操作:命令石鉴暂领安西将军,成了杜预的顶头上司。
石鉴与杜预本来就有旧怨,怎可能通力合作?拿到兵权之后,石鉴命令杜预主动进攻(主动送死)。混迹战场多年的杜预当然不干。一番辩驳下来,本就理亏的石鉴被怼的是哑口无言。眼看明面上是搞不倒这个姓杜的了,石鉴不由耍起了阴招:上奏报告杜预延误调拨军用物资,用囚车把杜预押送回了洛阳。
而在西晋政府军沉迷于内斗的同时,秃发树机能早已鸟枪换炮。面对秃发的连战连捷,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群起相应。得到了助力的秃发并没有与西晋政府军硬碰硬,在击败石鉴后,叛军转头向西。泰始七年(271年),秃发以北地胡人为先锋,进攻金城,凉州刺史牵弘率军讨伐,兵败被杀;不久,其继任者苏愉同样兵败身死。
短短两年时间,三位省一把手死在了秃发的手里。西晋朝堂大为惊慌。(任恺让贾充去西北平叛就是这个时候)司马炎诏书中称秦凉之变“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又说自己“每虑斯难,忘寝与食。”其焦虑心态可见一斑。
此后,双方就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在经历了六年的沉淀之后,西晋政府军终于抓到了机会。咸宁三年(277年),文鸯(老熟人)率军大破叛军,诸胡部落共二十万人归降。眼见时局不利,秃发树机能当机立断,转头向西开辟新的战场。咸宁四年(278年),秃发进兵武威,凉州刺史杨欣战败被杀;咸宁五年(279年),秃发树机能攻陷凉州。
眼见时局如此糜烂,司马炎不由发出了哀叹:谁能为我讨伐此虏啊!然而,“群臣莫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