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东暖阁内,崇祯指挥太监分类奏章,看着奏章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处理不完。
崇祯想到了后世说建奴皇帝个个都是勤奋好学,个个都都是赞美的谥号,
特别是那个麻子皇帝,残暴不仁,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当时人口从一亿六千多万降到了九千多万。
建奴入关当初,为了自己的霸业,拉拢人心,提拔汉奸、叛徒入阁,军机处,建立了两套官府班子,可笑的是就算入值中枢,也没有话语权。
好比饿极了的狗,顾不上地上的屎是不是香的。
一个个跪舔,美名其曰:“太祖、太宗、圣祖”
崇祯心里甩开哪些事,拿起一份奏章,看着上面的字,叹道:“字写得不错,可惜啊!却成了卖弄文学地方。”
“这个风气要治治!”
年尽十六岁的朱由检登基,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建奴铁骑频繁侵扰,财政枯竭,民不聊生。更为严重的是,官僚体系中的腐败与懈怠已深入骨髓,不愿担责之风盛行,政务堆积如山,国家机器几近停摆。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决心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清除积弊,重振大明提高处理政务的能力。
翌日,紫禁城内庄严肃穆,崇祯帝身着龙袍,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跪拜的群臣。他缓缓开口,声音虽不高亢,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朕今日召见尔等,非为他事,乃是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之安危。“
“尔等身为六部九卿,乃国家之栋梁,百姓之依托,理应尽心竭力,为朕分忧,为民造福。然近年来,朕闻朝政懈怠,积弊丛生,各部有司或办事推诿,或敷衍塞责,致使国事日非,民怨沸腾。朕心甚忧,“
“朕特召尔等前来,非为责难,实乃望诸卿能共商对策,解我朝之困。”崇祯皇帝的言辞激烈而深刻,直击问题要害
言毕,殿内一片寂静,众人皆低头沉思,无人敢轻易言语。
崇祯见状,缓缓道:“吏部掌天下官员之铨选、考课、升迁,责任重大;朕观近年吏部所选官员,不乏庸才,裙带之风、奢靡之风盛行。”
“更有尸位素餐之辈。卿当如何?”
闵尚书,闻言,额头微汗,连忙跪伏道:“陛下所言极是,臣有罪。”
“臣当立即整顿吏治,加强官员考核与选拔,严查贪腐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官员评价体系。确保所选官员皆是德才兼备之人。同时,建立更为严格的考课制度,对不作为、乱作为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对于那些在政务处理中表现不佳、推诿扯皮的官员,要坚决予以惩处;而对于那些勤勉尽责、能力出众的官员,则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奖励。同时,吏部还应积极引进人才,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
崇祯点头,表示赞许:“闵尚书,能知错即改,善莫大焉。望卿以后更加用心,为朕选拔更多忠良之士。”
崇祯道:”吏治不清是朝政腐败的根源之一,必须大力整顿。吏部应严格选拔官员,确保德才兼备者方能入仕;同时,要加强对在职官员的考核与监督。”
“说道考核,朕这里有,翰林院检讨温体仁的奏章,诸位看看。”
一众尚书、侍郎、寺卿、少卿等,有人建议支持,有人恨得牙痒痒的,崇祯看见众人的表情,心里乐开花了。
“既然吏部实行考核,就明日开始,难得温检讨,忠君爱国,主官由温体仁担任,”
崇祯说完遭到反对,崇祯怒道:“莫非朝堂之上,难道朕不能决定?”
“闵尚书,朕可是一国之君?还尔等是君?”
闵洪学,颤抖回道:“当然是陛下,只是温体仁官职低,经验不足,难以应对、胜任。”
这是崇祯找来的帮手,怎么能让他人给破坏,道:“朕,也知道众卿怕考核影响自己升迁。”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斜,有何惧之?主考官由温体仁担任,副考官由闵尚书担任,众卿不得有议。”崇祯不容置疑道
崇祯继而看郭允厚,忧虑道:“户部乃国家钱袋子,然近年来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卿有何良策,以解财政之困?”
户部尚书郭允厚沉吟片刻,答道:“启奏陛下,户部积弊乃财政与民生”
“臣以为,开源节流乃当务之急。”
“开源者,可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发展工商,增加商税,即安定民生,只是…”
崇祯见户部尚书郭允厚停下,不由问道:“郭爱卿,可有难言之处?”
郭允厚回道:“启奏陛下,兴修水利,工程浩荡,朝廷必定要征用百姓,况且国库空虚,以至民怨沸腾。”
崇祯道:“郭尚书,自古以来,除了粮饷,还有一种办法,即解决了民生问题,又解决了工程;也解决了国库空虚。”
郭允厚思索一会,高兴道:“陛下,可说的是以工代赈?”
崇祯道:“正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