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走了以后,小店就没开了,我便再也吃不到芝麻饼了。奶奶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堂哥和堂姐他们。于是我很少去奶奶家玩,更多的时间待在外婆家。大姑出嫁的早,二姑从小就送到黄山那边一户人家做了童养媳,好在还有小姑一直蛮喜欢我的,偶尔偷偷塞给我几个糖果什么的。
爷爷去逝的第二年,有一个小伙子经常来找小姑。不过我见过他的次数很少,小姑和大伯一起住在下面的老房子。后来我知道小伙子姓舒,熟人介绍的。时间过得很快,冬天的时候,奶奶和大伯已经安排好小姑的婚事了。
农村的婚礼一般三天,一般提前几天东家会请好总管。由总管安排每一个岗位的人,拟好花名册,红纸黑字,贴在东家的门口的墙上。然后大伯按花名册挨个去请帮忙的人。因为生产队一共只有三十户人家,所以没人会拒绝的,都会开开心心的答应下来。
第一天,负责请客的乡亲便按列好的名单找到东家的各个亲戚送去喜帖并口头告知婚礼的时间。远亲一般会说请谁和谁来喝喜酒,近亲的则会说请阖家光临。如果亲戚不在家,则要再请第二趟,如果还不在,再请第三趟,这是规矩。婚礼当天,一般还要再请一次,这也是规矩。
乡亲帮忙借四五张桌子和板凳,帮厨的妇女们把帮忙整理好,中午的时候,总管和负责买办的乡亲会菜都买回来了,妇女们便开始洗菜摘菜。按规矩,第一天东家要请所有帮忙的乡亲先喝“帮忙酒”的,一般两三桌吧。晚上男人也会喝一点酒,但不会喝多。
第二天,花名册上的乡亲都来帮忙了,本家的一些亲戚也会来帮忙。贴喜对,布置房间,装备嫁妆。负责买办的乡亲则按列好的清单,买来所需的物质:蔬菜、肉、苹果、糖等等。于是孩子们总想着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溜进去抓一把糖。不过大多数里是没有机会的,因为白天基本始终有人在房间里看着这些东西的。并且大一点的孩子白天很多是要帮忙干一些办所能及的活,比如说打猪草或者放牛。
第三天,远方的客人一般都赶到了,因为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通常新娘家是婚礼的头一天晚上举办酒席,也就是我们说的正席。因为正席的人非常多,所以负责借桌子板凳的乡亲会在上午把队里能用的桌子凳子全部借来。不过即使这样的,通常也是不够全部的客人坐席的。
前面说过,我们生产队特别小,只有不到三十户人家吧,只能开二十桌左右。我们这边全部是正方形的桌子,通常1.2米左右吧。每桌坐八个人,也就只能坐一百六十人左右,但是来的客人足有两三百人,于是我们这里就采用分两次开席的办法。头席,会先尽量安排路远的亲友先吃,新娘的长辈则必须安排在东家的堂屋,而舅舅按照习俗必须坐最大的位置。奶奶的兄弟不多,好像只有一个堂弟,然后再是其他的长辈。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