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一早,钟国栋便来到了技术科,找科长开了个证明之后,自己便来到京都大学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并寻找起用得上的书。
最终,他找到了一些有关发动机和机床方面的资料,并带回来开始研读。
期间刘科长过来瞅了一眼,看到钟国栋正在努力学习研究,认可的点点头,他自己则出去了。
至于说去哪?那就不知道了。
钟国栋用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一些关于小型发动机的书籍,并记录了很多东西,这才满意的带着笔记本离开了办公室,往车间去了。
至于说小郭?他人仍在车间里转悠,毕竟科长说了,要好好熟悉车间里的流程,才能更好掌握技术。
钟国栋目标明确,直接往发动机车间去了。
此时发动机车间黑烟弥漫,数名装配工人正在等待着发动机试车结果。
不过就现场的情况看,情况并不理想。
发动机出烟口黑烟弥漫,显然这是燃烧不充分的原因,而且经过测试发现,发动机的马力要比老大给的技术参数中的额定马力要差很多。
随着发动机运行的声音停下,工人们开始商量对策。
钟国栋则找了现场的发动机零件,用卡尺一一量过,该怎么做他心里大体有数了。
而后他开始在现场的零件中一个一个量过去,最终挑选出了一套零件。
钟国栋的行动早就被现场的工人看到了,他们都眼含希望的看着他。
看到零件选好,车间主任(成天在车间转悠)来到他的身边询问情况。
钟国栋表示如果听指挥的话,他有八成把握能够将发动机装好。
李主任一听大喜,急忙询问怎么做。
钟国栋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当仁不让的开始提出要求,第一个是保持现场清洁,没有尘土飞扬,第二个是保证关键零部件的整洁以及表面粗糙度。
第三个便是不要暴力装配,不好装的话他来想办法,不要用锤子。
于是在他的指挥下,工人们开始装配发动机。
由于是钟国栋特选零件,数据都在许可范围内,甚至还有特意选型,所以负责装配的工人表示这次装配特别顺滑,没有像以前那样突然卡住的情况。
这是当然的,否则对不起他的精心挑选。
等装配完成后,工人们急忙将发动机的机油灌上,通上汽油之后,准备测试。
伴随着脚踏被猛地按下去,发动机开始突突的响起来。
发动机一开始工作,众人就看出了不同,这台发动机不但不冒黑烟了,而且声音也没有原来那么刺耳了。
而后工人们对发动机进行了简单测试,发现数据完全符合技术资料里的要求,也就是说发动机合格了。
不过发动机虽然合格了,但是怎么合格的工人们却不知道。
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李主任在工人的催促下过来询问钟国栋。
面对工人的需求,钟国栋自然不会私藏,毕竟这也是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
于是他让车间主任将其他工序上的工人叫过来,开始讲解其中的问题。
实际上,老大哥的图纸是多少有点问题的,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关于粗糙度、同心度和圆柱度等数据与标识。
至于说是故意的还是其他原因,那就不好说了。
反正图纸上没有这些,而因为图纸上没有这些,因此就需要工人的技术、机床的精度都达到一定水平,才可以避免出现之前的这些问题。
而摩托厂作为新厂,机床和工人都不尽如人意。
高级工只有一个七级工,还是熬资历拔上来的,要说能力,应该算是六代半,能做七级工件,但是做不那么好,将就合格的程度。
就这种情况想要做出合格的产品,就只能慢慢来了。
于是他又兑换了机床相关的资料,用于辅助自己的讲解。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就讲了个差不多,接下来都是一些加工、装配时需要工人自己去思考注意的东西,钟国栋也只能在碰上了才能再讲讲。
中午吃饭时,他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路。
摩托厂虽然是新厂,但设备却是老设备。
这些设备做一些普通东西还行,像发动机缸这些地方就有点力有不逮了。
而机床精度不好,后续的发动机也是白扯,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现在应该想办法提升机床的性能。
而且现在的机床对于工人的技术要求太高,应该想办法避免这一点,多利用高精度机床来完成高精度工件的加工,而不是让钳工一点一点的挫出来,不但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