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飞讲的这个流派,属于纽约时报一派。

这帮人财大气粗,就像美国喜欢两吨重的肌肉车死劲祸害汽油一样。美国的摄影师,喜欢使用“廉价”的柯达,疯狂按动快门,抓取到最关键的时刻。具体的例证,可以参考“胜利之吻”。

摄影一道,发展到后世,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流派。

由东欧油画派衍生出来的“结构派”,非常强调线条和消失点的运用,照片内容必须有明确的秩序感。

南欧和西欧更注重色彩,对饱和度和锐利度有让人无法理解的偏执。

英法两大媒体阵地,则更注重“真实”,跟伟大的联合体一样,是一种人造的“真实”。

“关键时刻”这一概念,不仅影响了美日韩的平面摄影,甚至延伸到招贴画、广告设计,影视拍摄理念等领域。

在林飞所在的时间线,关键时刻已经成为国内摄影界的主流理念。

拍“温馨日常”与“自然秩序”的,一律都属于不入流的异端。

进行了长大一个小时的技术交流,大家的脑袋里灌满了“崭新”的摄影知识,头像没灌满浆水的稻谷,高高的扬着。

有个第一次见的新面孔,还没有完全理解林飞的理念,对一些内容似懂非懂。考虑了好半天,犹犹豫豫的,像是有话要问,但是又怕说话太外行,引起了别人的轻视。

林飞见状,直接点名,“有啥想说的,咱们一起讨论呗,我说的也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听着自己琢磨运用。”

“林老师,我要是拍风光,那什么时刻,才叫做关键时刻呢?”小伙子挺谦逊,也有礼貌。

林飞摆摆手,“客气了啊,大家就是交流交流。风光当然也有关键时刻,就是看光线的变化。我学习的时候,老师跟我说阴晴雨雪、日升月落,都可入镜。这个不单单指拍天气,更指的是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陌生感。”

“比如,雨后的彩虹、乌云的金边、雪后的森林、早晨的街道、月落的江面。这些都可以成为大自然的关键时刻,也就是你拍摄的事某个瞬间,接下来镜头里的景象就要发生变化。用咱们俗语来说,这就叫做物以稀为贵,庸常的内容是没人看的,必须抓住那些不平常的瞬间。”

彭飞在边上听着,心里大觉获益。

他模模糊糊的知道一种直觉,却还没有总结出来这样清晰的理论。

就像他想拍哪个枫林尽染中疾驰而来的火车,不就是大自然与火车相遇的美丽瞬间么。

陈英光想的是拍人像,很可能他要去村里采风,到时候可没什么【关键瞬间】可以抓取。

“拍人呢,纪实类的插图,应该怎么拍?”

林飞没想到哥们这么着急,才学摄影三天,就想到了为目标学习。

“纪实类配图,核心是信息量造成的冲击性。比如,你拍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如果只是摆好了姿势拍纪念照,那从摄影上来说,就只有考古价值了。要结合你的选题,发掘拍摄目标背后的信息,把这个信息融合到照片里。比如,这是个穷困的家庭,那这个妇女的穿着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衣服的新旧程度,合体程度,脸上的神采,身体的健康状况。甚至还要看孩子的状态,背景选取。”

“我想象一个场景,一位妇女抱着孩子等待丈夫从集市上带布料回来,初夏时节,她身上还穿着冬衣,而且不太合身,显然是丈夫平时穿着的。怀里的孩子正在熟睡,一个长期营养不良的孩子,应该是没什么精神头,总是晕晕乎乎的。”

“你可以拍下那个她站在大门外,怀里抱着个熟睡的孩子,背后是一座破旧的泥草房,她眼睛期盼的盯着远方。”

这下不止老陈,连在场的所有人,都一下代入了场景,就像亲眼看到这一幅《盼夫》。

牛批,就算是摆拍,也足够牛批。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张大谋子导演《秋菊》里的经典镜头,获奖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张海报。

故事性和人物张力都展示的淋漓尽致,是后世学习摄影必讲的案例。

彭飞带头,大家给林飞鼓掌,这特么太牛批了,跟着听课都长见识。

小林有点担心,时间线正常的话,老张还是会拍秋菊,到时候兄弟们会不会说自己领先老张二十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