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
张良便与陈平同谏汉王道:“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
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
刘邦采纳的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刘邦率大军追击楚军至固陵,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结果惨遭失败。
刘邦躲在固陵的壁垒中,不胜焦躁,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为什么没有如期前来?”
此时,张良对韩、彭的心思早已了然于心,对应之策已思谋成熟。
见刘邦询问,忙答道:楚兵既将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的疆界。
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
陛下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
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
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张良计,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
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
汉军各路兵马陆续会集垓下。
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敌兵士气,终于打败项羽。
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
汉高祖五年二月,刘邦正式即帝位,史称汉高祖。
同年五月,汉高祖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大宴群臣。
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
刘邦显得特别高兴,当论及楚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时,刘邦道出其中的关键在于并用三杰(即萧何、张良、韩信)。
他语中盛赞张良道:“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劝都关中国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何处?
这无疑对新兴的西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起初,刘邦本想长期定都洛阳,群臣也多持此见。
一天,一介戍卒齐人娄敬从西域返回洛阳,求见刘邦,陈说关中的地势险要,劝刘邦定都关中。
刘邦一时拿不定主意,而这时那些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却纷纷陈说建都洛阳的好处。
这些人多是六国旧人,眷恋故旧,乐土重迁,劝道:“东都洛阳,绵延几百年。
东有成皋,西有崤函、渑池,背靠黄河,前临伊、雒二水,地理形势坚固易守。”独有张良支持娄敬的主张。
他说:洛阳虽有这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
关中则左有崤函之险(即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右有陇蜀丛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
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
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又可向东方控制诸侯。
诸侯安定,则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供给京师所需。
如果诸侯有变,就可顺流东下以运送粮草,足以维持出征队伍的补给。
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
还是娄敬的主张正确。”
张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负重望,又深得刘邦信赖,因而汉高祖当即决定定都关中。
汉五年八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建国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颁布诏书:百姓中以前有的人相聚安守在深山大泽中躲避战乱,未登记入户籍中。
如今天下已经平定,诏令这些百姓各自返回他们的所在县,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和田地住宅;
官吏应依据法律义理进行教诲,处理纠纷,不得鞭笞侮辱军中官兵;凡爵位至七大夫以上的,都让他们享用封地民户的赋税收入,非七大夫爵位及其以下的,都免除其个人及一户之内的赋税徭投,不予征收(《资治通鉴》汉纪二)。
一天,刘邦从阁道上看见诸将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故意危言耸听地说:“他们在商议谋反!”
刘邦大吃一惊,忙问:“天下初定,他们何故又要谋反?”
张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
现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时喜爱的人,而诛杀的都是平时您所仇怨的人。
现在朝中正在统计战功。
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
这些人怕您不能封赏他们,又怕您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最后会被杀,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刘邦忙问:“那该怎么办?”
张良问道;“您平时最恨的,且为群臣共知的人是谁?”
刘邦答道:“那就是雍齿了。”
张良说:“那您赶紧先封赏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会安心了。”
于是,刘邦摆设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邡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
群臣见状,皆大欢喜,纷纷议论道:“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就更不用忧虑了。”
张良此举,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
他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也常常为后世政客们如法炮制。
明哲保身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
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汉高祖十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
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故欲废太子孝惠,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国储。
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
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遂求救于“智囊”张良。
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大儒叔孙通说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
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
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更加敬重。
《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
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
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
张良于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历史评价两汉三国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运筹帷幄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
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
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