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门槛高筑,仿佛这世界将文字的奥秘仅赋予少数幸运儿——贫穷限制了脚步,机遇如风中烛火,而智慧的灯塔似乎只为极少数人点亮。

昔日的村落,学堂稀缺如同沙漠中的甘露,孩童若欲求学,需远赴县城,可那里的生活已是温饱边缘挣扎,即便是稍有余裕的家庭,教育的重负亦难以承受。

直至白老爷携家眷迁至七里村,他家的两位少爷对知识的渴求,犹如春风唤醒沉睡的种子,催生了变革。

白老爷不惜重金,自县城请来学问深厚、德行兼备的庄先生,这位虽未中进士,却也是府学的佼佼者,其人品与学识,岂是寻常酬劳所能吸引?于是,白老爷施展巧思,出资为庄先生建起学堂,自家承担大部束脩,同时广招邻近学子,每人亦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聚沙成塔,终使庄先生心悦诚服。

这学堂,名义上由白老爷奠基,实则成为庄先生播撒智慧的田园,他手握教学大权,学生接纳与否,全凭其一言。

小满入学之事,虽无需急于一时,毕竟年幼,但庄先生深知,礼数不可废,与白老爷的默契合作亦需尊重。

故此,小满的求学之路,还需白老爷点头同意。

然而,庄先生心中有数,小满年纪虽小,学习的热情却不容忽视,暂且随他逐步启蒙,待年长些,再正式踏入学堂大门,周家能允诺让小满满怀期待地学习,已是一大进步。

庄先生初至,欲在这闭塞之地播撒知识的种子,面对乡亲们的复杂情感——一面期望子孙能借读书改变命运,一面又固守陈规,认为女子不应涉足学问。

小满趴在窗外的小小身影,曾引发轩然大波,她懵懂无知,却触动了庄先生的心弦。

他挺身而出,力阻族老对小钱氏的责罚,维护小满那份纯真的求知欲,他坚信:“向学之心,人皆有之,何以扼杀?”此后,窗外偷听的身影日益增多,男童们争先恐后,尽管此举在士林中颇受非议,但庄先生一视同仁,坚守初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