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船头上,朱瞻墡看着前方的大海,若有所思。

大明是禁海的,任何私人的船只都是禁止下海的,这是当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

后世有很多人针对这件事情去批判朱元璋,甚至一度将朱元璋和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联系了起来。

对于这个禁海政策,朱瞻墡表示理解,但并不认同。

之所以理解,是因为朱瞻墡知道这个禁海政策制定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那时候的大明正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稳定的时候。

那时候大明初定,经历了改朝换代的一战之后百废待兴,北方还有草原的威胁。

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自然会以北方为优先防范的对象,但是这不代表大明就没有别的威胁了。

在张士诚和方国珍倒台之后,他们麾下的人大多跑到了海上。

禁海,一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海上流寇给大明造成的伤害,二是能杜绝出现有商人趁着出海行商的机会给这些余孽运送物资。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

自宋朝之后,中原的商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开拓了海商这条路。

大明一直都是重农抑商的,而且因为朱元璋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因此更加看不起,甚至是仇视商人。

第三个原因则是为了降低损失。

在大明初期,海疆并不安定,上有倭寇侵扰,下有海盗劫掠,禁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两种势力造成削弱。

但是!

之前就说了,从禁海政策制定的时间点和局势出发,朱瞻墡对禁海政策表示理解,但并不认同。

在朱瞻墡看来,一切的问题都是要解决的,而不是逃避。

这就好比大禹治水一样,他父亲鲧的治水方法是堵,但成效并不明显,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

而大禹则是用疏这个办法,最终彻底治理了水患。

无论是商人、倭寇还是海盗,对于大明来说就是洪水,太祖高皇帝所制定的禁海政策并不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而是逃避问题。

但是,逃避不会让问题就此消失。

所以,朱瞻墡觉得自己的爷爷朱棣做的就很好,郑和下西洋清理了很多的海盗,这就是疏。

……

想到这里,朱瞻墡突然笑了,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

不管是堵还是疏,这都不是他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他并不是做决定的人,他也做不了决定。

“皇孙殿下。”

似乎是看出来朱瞻墡已经回过神来了,在后面站了许久的郑和这才走上前来。

“嗯?郑指挥使?”朱瞻墡转头,看向郑和的目光有些意外。

“前方就是雷州府了,我们会在今天中午左右抵达那里。”郑和朝着船队前进的方向指了指。

“嗯。”朱瞻墡微微点头。

“那接下来就得交给郑指挥使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