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听了后,点头说道:“我道教素来就崇尚自然。老百姓本来就是该怎么活就怎么活的嘛!
不过呢,我们清虚界没有官府,也谈不上有啥统治者,这倒是符合老子所说的“我自然”的状况的!
不过,你能不能说下呢,为啥老子会在下一章提出“大道废,有仁义”呢?究竟何又为“大道”呢!”
我笑了笑说道:“那就干脆再看看第十八章吧!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此章老子接着第十七章针对现实讲为何“统治者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着重强调了就是没按“大道”来行政,即“大道”被废弃了。
当然,老子在此层层深入地分析了造成现状的原因。
老子认为,大道被废弃了,仁义就显得重要了。
即:在上古治世,圣人按“大道”来施行德政,称之为至德之世。
这段时期里,不光天子所作所为完全是仁义的,整个社会人人皆仁义,所以仁义就不显眼了。
不按大道来治理天下,社会风气就败坏起来,仅存的仁义之举就显得难能可贵了,所以才觉得提倡仁义、施行仁政很有必要了。
这点估且算老子对当时提得比较响的“仁政”口号的委婉嘲笑吧。
因为当年宋襄公施“仁政”就闹了不少笑话,实则多是做表面文章,装模作样自我标榜罢了。
孔子找到老子请教周礼,肯定也顺带提了施行“仁政”的问题。老子仅笑而止之,说了句:你小子还可以!不知是否反话。
因为老子看来,即使君主真心想亲民爰民,而不把改善和发展民生落到实处(即“大道废”),也不过如同怜悯乞丐般地对他说句“你太不容易了,好好活着!”罢了!
老子讲的真正的亲民爱民,就是要行大道,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困难!
何消说孔子可能还挟带着向老百姓施以礼、乐教化之意,讲啥子“与民同乐”的亲民政策,这就有点儿让老子暗地嗤之以鼻了。
所以老子什么也没跟他说!这让孔子着实纳闷了一辈子,只能对弟子评价老子犹如神龙一般看不透。
估计孔子没看过《道德经》。他没这部书!
据说老子写《道德经》是骑牛出西关时在函谷关伊喜的挽留下所写。真实情况呢应该早就写好了的,只是不忍归隐带走此书使之消泯而留给了传人而已。是不是伊喜就不得而知了。孔子那么喜欢书的,但当年那种孤本的确难求。
否则就算是好奇心使然,孔子也必会仔细研究研究的。
至于何以行大道,老子此处没说。
前面第十六章提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在后面的篇章中也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及各处散落的相关言论。
综合而言,就是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尊重民众的意愿,顺其自然地解决好社会问题。
这个“公正公平”,就是要“用老百姓心中那杆秤来称天下事”,要大公无私。
比如,《史记》中记载的陈平分肉,虽不可能绝对公平,但大家心里都那么想都那么认同的,所以他分得很成功到位,众皆满意。
“智慧出,有大伪”则是说若推祟凭智慧来治理社会,那这之中就有天大的伪巧在里面。
即虚伪地、极尽其巧妙地做足表面形象,骨子里却揣着不可告人之心。
春秋时各大国霸主都不乏用智谋之人为相而取得霸业的,其为统治者个人谋取福利(包括政治资本和权利)才是大伪所在。
他们或劳民或敛财,表面的强盛并没有使社会(老百姓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
倒是秦国修郑伯渠是个反例。
六国用阴谋想通过修渠来削弱秦之国力,而秦却用有利于民生的阳谋来将就其事,终于造就关中粮仓,反国力大增。
这方面闹得最凶的算王莽,他那“大伪”做得连他自己都入戏太深,至死都不晓得咋会有如此反转剧情!
其原因还是他是一心想刮尽民财来充实国库,自以为得计而根本没考虑过民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