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石双眼绽放出如同朝圣者的明亮光芒,兴奋地道:“《延河》之前是国家作协西京分会主管,再往前数,那就是西北文联,而西北文联的前身是陕甘宁边区文协,根正苗红。”

“这里云集了大批来自宝塔山下的著名作家和诗人,比如柯中平、柳青、胡采、杜鹏城、王文石等,他们都是协会的历届领导。”

“《延河》还刊发过像《创业史》《红日》和《百合花》这些影响遍及全国的作品,尤其是柳青的《创业史》,我读过好多遍,写的太好了!”

“嚯!”方远平捧哏。

陈中石更来劲了,沟壑纵横的脸上浮现一丝小傲娇,道:“你知道吗?柳青写《创业史》时,住在蛤蟆滩皇甫村的胜利农业社写作,和我老家灞桥相距就几十里!”

“五九年,《创业史》开始在《延河》连载的时候,背景素描的风景画,就是终南山和灞河,和我看到的一模一样!”

方远平问道:“离得这么近,你拜访过人家吗?”

“人家是那么大作家,那么忙,咱咋好意思打扰。”

陈中石羞赧微笑,随后,又骄傲地道:“不过,我曾经步行几十里过去,远远地看过他住的那个庙!”

原来你也是个追星族,方远平莞尔。

“王老师,我是方远平。”

说话间,方远平和陈中石走进二楼靠东头的一间办公室。

办公室陈设简单朴素,一个两头沉的办公桌,后面一书架,对面靠墙放着一个带背靠的长椅,棕色油漆斑驳脱落,露出里面白色的杨木。

正在办公桌后批阅来稿的王培祥,顿时笑盈盈地站起来,和方远平握手,道:“方远平同志,没想到你这么年轻啊!”

“嗯,我今年十八岁。”

“了不起,后生可畏啊!”

王培祥拎起烧得底子发黑的铝制水壶,拿起搪瓷缸子,给二人倒了凉开水:“你们俩还是第一次见吧,我介绍一下……”

“王主编,不用介绍,我们刚刚在大门口碰见,都聊过了。”方远平一屁股坐在对面的椅子上,端起开水,喝了一气。

“是嘛!”

王培祥在办公桌后面坐下,满脸慈祥地笑道:“方远平啊,你年纪小,思想灵活,和年轻作家也有共同语言,要和他们多交流,共同进步。”

说着,他拿起书桌上的猴王烟,给二人各自扔了一根,然后自己点了一根,美美地抽了起来。

“特殊十年终于结束了,现在百废待兴,需要好的作品拨乱反正,鼓舞人心,你们要赶紧成长起来,多出好作品啊!”

“我一定努力。”

方远平看着王培祥认真地道:“王老师,您是我最尊敬的编辑,可得注意身体,少抽烟,抽好烟,文学陕军的崛起,还需要您这位老帅的带领啊!”

王培祥发掘了很多优秀作者,尤其关注青年作家的成长和生活。

比如吴强的《红日》和茹之鹃的《百合花》都是在外面转了好几圈,转到《延河》时,王培祥发现这两篇稿子不错,刊在《延河》上。

发出后,在全国产生极大的影响。

那一年,茅老《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中,就评介了《百合花》。

76年《延河》复刊后,王培祥带领编辑团队,几乎跑遍了陕省各县去挖掘作者,组织稿件。陈中石、路瑶、莫申等都是这个时期发现的。

路瑶因《优胜红旗》在《延河》刊发,毕业后,王培祥和副主编贺书玉又几经周折,疏通关系,才把路瑶从宝塔山下调到了《延河》担任编辑。

想起这些年的辛苦付出和年轻作者的成长,感受到方远平发自内心的关切,王培祥心底暖洋洋的,欣慰笑道:“听你的,以后我注意点,控制烟量。”

“啥叫以后注意点,老人家教导我们,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必须从现在开始控制,这盒烟我给你没收了!”方远平顺手就将桌子上的猴王揣进兜里。

“你小子,浑身粘上毛,那就是个猴王!”王培祥愣了一下,哭笑不得。

别的文学后辈来到自己办公室,要么带点烟酒,要么带点花生核桃土特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