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月如玉盘高挂于云端,月光似水,洒落人间。艳黄色的菊花肆情绽放,花瓣纤细、修长,如一根根温润的手指,呵护淡黄的花骨朵儿。蒲河之上的花船,早已挂起通红明亮的灯笼,船桨的舀水声,渐渐淹没在女子嬉笑声中。酒楼今日彻眠,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平民百姓家,摆上一桌丰盛的菜肴,难得一见的肉腥味。富贵人家府邸的巷子里,几个蜷缩的身影聚集靠拢,传递各自的温暖,翘首期待着什么。

诗会后,在台下权贵子弟的言语传播与部分商人的操纵下,施哲的名气迅速传遍东海省,向北走去,直达京都。一首《水调歌头》瞬间风靡洛朝,新奇的诗词格式受到文人的追捧,纷纷模仿,可总是不尽人意。词句被乐者谱写成歌曲,成为各大酒楼文人雅士必点曲目。写有诗词的纸张甚至被皇帝亲自阅览,读后连声赞叹,“洛朝多几个这般天才,那洛朝在文化领域将压制周边各国。”

施哲很是郁闷,那日熟悉的人影并未追上,转瞬之间便已淡忘,不应该啊,转世后的记忆力过目不忘,怎会忘却一个背影。那个背影曾在前世生活中出现,因此遇见之时,即便脑海中印象模糊,施哲跟随本能反应,依旧毫不犹豫地追了上去,但是始终无法想起是谁。

希望不是楚门的世界。

然而令施哲无奈的是,对外解释数次这首诗词不是本人所写,自己不过六岁,怎么写出如此饱含思念、忧愁的词语?作者名为苏轼,是一位诗人,可全国文人翻遍古籍、诗经,未曾寻到这位苏轼,只当施哲自谦。施哲被迫接受这份名誉,这样也好,名气越大,等明年的店铺开业,客人才会越多,明星效应呗。

当所有人都在称赞六岁奇才施哲时,唯独遗忘了那个原想凭借诗会挽回声誉的陆家公子陆应豪。此后陆应豪每每与人交谈,悲痛惋惜,未曾想一个抄书贼,将他人作品据为己有,竟能借此声名显赫,受万人追捧,实在为洛朝文坛之哀。这番言语瞬间流传,陆应豪成为受人唾弃的对象,一个品行不良的富家子弟竟然诟病六岁神童,谁人不知陆家此次举办诗会的目的,更有甚者,将陆家公子往日的种种不堪行为写成小册,在永嘉县四处分发,一时间,陆家成为饭后笑谈。

陆家被众人围攻之时,施哲可是解围过,承认自己抄袭,奈何无人相信。唉,做人太诚实也不行,竟然没人相信,我与陆公子可谓知己呀。

施府每日收到来自各地书行的信封,询问施哲是否有出书的意愿,书行可代为编写、装订、发行,其中甚至包含洛朝最大的洛局书行,据说是深居后宫的皇后,第一次读到《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甚是喜欢,希望作者能够再多写出一些诗词,编订成册,大肆传播,于是命令洛局,给施哲写去信封催更。还有更加离谱的事,一家专门为权贵教育子女的书院,邀请施哲前往,开坛讲座。

老苏啊老苏,没想到你的诗词通吃两个世界,这才华,没谁了。

原本没打算进军文化领域的施哲,被其他书行的人纠缠得心烦,无奈答应洛局的要求,写下脑海中记得的唐诗宋词,由其装订发行,至于稿费,看着给吧,毕竟是官方运营,不会赖账,如此一来,同时断了其他书行的念想,谁敢与朝廷抢生意?

至于前往书院教书育人,施哲万万不敢,心底深知自己不是这块材料,更何况对于中国古代诗词大家的作品,耳熟能详,背诵抄写毫无问题,但要是讲出个所以然来,绝对是强人所难了。因而施哲赶忙让施顺义帮忙婉拒,身怀要事,才疏学浅,恐难胜任。

这两天,施哲埋头苦写,工厂的事先撂在一旁,先把皇后的要事解决喽,这可是大腿,人家白送的人情,没道理不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若是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