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皇帝讨论两个时辰之后,赵明诚夫妇对于文字简化工作,终于有了初步认识。

接下来就是实操了。

夫妇二人学识深厚,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并不算难。

从皇宫出来,李清照颇很是有些埋怨:“本来是给狗皇帝交差,结果又领了一大堆活儿。”

赵明诚安慰道:“陛下也是为了天下人的方便。咱们辛苦归辛苦,做的事情不是很有意义吗?”

“明诚,你觉得需要多少人才能完成这两个大工程?”

“至少也得三百人吧!”

“不行,三百人太少了,得跟狗皇帝要够两千人的员额!”

“老婆,哪用得了那么许多?”

“哼,干活的人多了,咱们俩的事情不就少了?多出来的时间用来摸鱼休息,岂不美哉?”

“……老婆,您说得好有道理。”

……

秋天结束,百姓的农忙时节也告一段落。

去年这个时候,有很多地方闹了水灾,影响了农业的收成。

老百姓从土里刨食,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

老天爷不给力,农业就得减产,很多人一年的努力就要泡汤。

这就叫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不过今年的情况明显要比去年好,虽然说不上是大丰收,但总产量还是上浮了两成左右。

农民伯伯关心田里的收成,读书人则在关心即将到来的首次科举考试。

第一批刊印完成的科举教材,陆续下发到了市面上。

各地士子奔走相告,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将教材搞到手。

大梁帝国继承了北宋那强悍的印刷能力,而且归功于多年漫画产业的发展,印刷业的产能非常充足。

所以在教材的供应,并不算什么难题,很容易就能搞到手。

当然,弄到教材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学会,以便于在考场上使用。

中央为了奖励印刷部门的辛勤劳作,给每一本教材定价20文钱。

也就是两顿饭的钱。

可以说是很良心了。

教材拿到之后,翻开来一看,士子们傻眼了。

内容……真的好多!

不仅多,而且还巨难!

天文地理,花鸟鱼虫,刀枪剑戟,商贾农田,无所不包。

整整五本厚重的大书!

而且后面还要再出五本同等体量的书!

留给士子们的,只有一年多一点的复习时间了。

时间紧,任务重。

朝廷出的这一招,不可谓不狠。

而这些教材的始作俑者,正是婉约派着名文学家,李清照。

以往喜欢李清照诗词的迷弟们,瞬间脱粉。

他们纷纷写出讽刺的诗句,恶意解读李清照以往的作品,以表达内心的愤怒。

李清照心里非常的委屈。

本官只是奉旨办差,你们有本事骂皇帝去,抹黑文学家的诗作,算什么好汉!

骂完之后,一心求学……一心做官的士子们,方才静下心来,努力研究国家新出的科举教材。

以往没有被训练过的计算能力、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终于得到了训练。

那些对科举仕途失望透顶的读书人,听说这件事之后,也纷纷跑到各地的书店,花费100文大洋,将五本厚书买下,研究一番。

官可以不做,但书还是要看的。

而这,才是皇帝王小飞最想看到的现象。

科举是根指挥棒,科举考察内容的转变,也意味着国家发展方向的转变。

相信通过这样的科举改革,能将一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复合人才,选拔上来,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之中。

也能让普罗大众,获得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

整个社会对于科技也能有一种初步的认识,这对后续的改革是很有帮助的。

……

夏州,横山前线。

西夏帝国大将李遇,看着城下绵延不绝的民夫队伍,颇有些志得意满的情绪。

首都兴庆府送来消息,说中原汉人有进攻西北本土的迹象,首当其冲的,正是李遇麾下的七万夏州士卒。皇帝命令李遇坚守城池,争取将汉人军团挡在横山以南,使其不得寸进。

为了充实夏州-横山一线的军事力量,元帅李察哥调来五万精锐,加入李遇麾下,供其驱策。

这其中,就包括两队铁鹞子骑兵,共六百人。

铁鹞子是西夏帝国的特种骑兵,所有成员都是贵族出身,选拔极其严格,这帮家伙骑良马,着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于马上,虽死不坠于地,作战极为悍勇。

由于装备昂贵,西夏国举全国之力,也仅仅装备了三千名铁鹞子,共分为十队。

他们使用的铁盔、铁靴、铁鞍,均由冷锻铁片外加皮革制成,制式武器包括铁链和铁球制成的铁鞭。

除了精锐部队之外,大批粮秣和武器也从后方运送过来,充实夏州的防守力量。

西夏和中原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离得最近的是二十年前的朔方之战。

当时的宋军被西夏军揍得屁滚尿流,大将刘法战死,统帅童贯狼狈逃窜。

而二十年前的李遇,不过是个刚入伍的小兵,因为是贵族出身,还混了个队长。

当年的血战,李遇有幸参与过,现在,他要以方面大将的身份,再次对抗中原王朝的部队。

听说这支队伍的前身,是一群土匪。

土匪军团刚刚在中原的鏖战中幸存下来,灭亡了以前的北宋,建立了新的王朝。

新兴王朝建立之初,总是很有自信,以为自己是当世最强,周围的敌人都是渣渣,都是坏蛋,都是垃圾。

李遇要做的,就是将汉人的尸体留在夏州城下,用鲜血和头颅,重新证明西夏帝国的强悍。

……

大梁帝国的征兵命令,已经下达了一年有余。

各省的指标陆陆续续地完成了,距离最后的三十万人,只有最后五六万人的空额。

百姓生活好了,再加上待遇给的足够,因此各地的参军意愿都颇为强烈。

这三十万新军的首秀,就放在西北战场。

之前四十万陆军老兵的大部,已经在西北的陕州,苦练了三年之久。

由于是灭国之战,王小飞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在河北的长城防线,摆了五万人的防守力量,以预备金国人可能的偷袭。

不过从现有的情报来看,金国朝野上下派系林立,内耗严重,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制约,已经不比当年。

梁山与金兵血战数场,又有厚重的河北长城作为依托,即便金兵大举来攻,也是怡然不惧。

所以此次投入到灭夏之战的总兵力,达到了六十五万之众。算上民夫队伍和后续准备迁入西北的百姓数量,总的人员调动达到一百四十余万,耗费的粮草和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正因为此,皇帝王小飞和他麾下的帝国精英们,才会花费八年的时间,准备此战。

每年辛辛苦苦攒下的那点家当,都扔到了平灭西夏的预算之中。

中原王朝对北方蛮夷的血战,就是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方可办到。

现在,终于进入到了计划的第七个年头,各项准备工作都做的差不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为了迷惑敌人,王小飞和诸位帝国元帅经过商议,准备搞一次特别军事行动。

中央国防突然部下达命令——从西北地区撤军二十万,以清剿帝国南部的“叛乱”。

是的,在国家的南部,突然出现了“武装叛乱”,而且规模还不小。

叛贼横跨数省,聚众五六十万,颇有当年方腊的气势。

领兵剿匪的主将,乃帝国元帅韩世忠、岳飞、庞遇春、张清。

可以说是全明星阵容了。

西夏国深入到陕州的探子们,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将这个好消息传回了国都兴庆府。

得到消息的李乾顺,心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敌国内部的这场叛乱,简直就像及时雨一般。

王小飞啊王小飞,你连你国内的事情都没有梳理清楚,还天天想着占别人的便宜。

现在好了吧?遭报应了吧?

活该!

……

遭到李乾顺诅咒的王小飞,非但没有遭报应,反而周身上下金光大放,觉得非常舒服。

此时的皇帝,正在上书房内办公。

旁边服侍的内侍和宫女,看着皇帝身上的变化,都惊呆了。

王小飞放下御笔,看了看自己泛着金光的双手。

随后几个起落,出现在供奉乾坤盒的神殿之内。

宫女内侍眼前一花,皇帝就不见了踪影。

圣上,真神人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