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谁都会说,可在实际行动中却处处遇到难题。

要说这棺内禁锢的灵魂,现已不是单纯的鬼。

人属阳,鬼属阴,人死后转变成鬼有一定的过程,必然要有足够的时间。

民间传说“头七”,是说人死后的第七天,亡者的灵魂回到家中,接受家人的供奉后,再被鬼差带去地府。其实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跳过这个过程直接变成鬼,即成为传说中的“鬼修”。

鬼修保留了人生前的修为,此后摆脱肉身予以修炼中的束缚,步上灵修的道路。其向善从仙,向恶行魔。

不过想要成为鬼修生前要有一定修为,其魂魄炼有精元的人才能办得到,道家称之为“元神”。

且说降棺内的灵魂缺少这个过程,因降术的关系变成了鬼,也因降术的关系没有变成鬼修。变成一种介于人与鬼之间的东西,性质有点类似于电影里的僵尸。

僵尸是怨死之人,下葬地点选择不当,如极阴、聚阴之地,令尸体不腐,在机缘巧合之下起尸。又或者尸体停放期间发生变故,人为导致的尸变。

很多故事背景源于古代大户人家,其一大户人家有守灵四十九天的规矩,多用药草及石灰等物保持尸身不腐,也有用冰块保持的。但是棺材只是盖上棺,并没有钉死。

尸身停放越久,积累的风险越高。人为失误,动物误触,虫害等等,甚至天气因素也会导致尸变。

总之不管何种情况,其尸变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含有一口气。

人分好人坏人,尸分僵尸死尸。人会变坏是因为不争气,尸变僵尸是多了一口气。

人死前生气、憋气、闷气、郁气会积聚在喉咙里,死后本该散出。倘若人死后这口气一直没有散掉,就如同塞子堵住了咽喉,令胸中的气体无法外泄,以致在体内积聚。

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一口阳气或者生物的气息喷到尸首的鼻孔里,等于挑动咽喉中的那股气。如同拨开塞子令胸中的气体呼出,让魂魄以为自己在呼吸。以至于魂魄在转变成鬼的最后阶段产生误解,以为自己还活着,尸变就此产生。

书中记载降棺内的人能够存活几个星期,因降术的作用无法知晓自己何时死亡,魂魄始终附着在肉体上。

又因降术的作用魂魄拥有活人的感官,承受着无尽的痛苦。

以此推测,降棺内的人的死因应该是窒息死亡。并且死后意识中仍然保持着吸气的状态,等于胸腔中一直卡着一股气。

再者棺魂遭受着诸般痛苦的折磨,正常的反应该是出于本能地挣扎着。

肉身虽然无法动弹,可要知道活人整天绷紧肌肉,肌肉会变得越来越紧实、僵硬。灵魂虽然没有肌肉但也是一种生命体,它没有骨骼、器官等内部构造,它就是一个整体。

任何一种牵动,哪怕是怒火中烧所引起的波动,对灵魂本身来说都是一种锻炼,以至于它在挣扎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强化。

而且痛苦也是一种怨念,怨念时刻不停止,它的怨气就会不停的增长。倘若此棺不是以阴制阴,恐怕它早已挣脱束缚。

兴许它知道自己死了,这样却更加可怕。

首先降棺只有囚禁的功能,没有削弱的能力,棺魂的力量只增不减。

再者明知自己死了却还要承受诸般痛苦,换谁都会不甘愿。

它不像前者如同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问题,它会思考很多个为什么?每多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就会增添一分怨念。

而且长时间受精神、肉体折磨,心智极易产生扭曲,很多变态杀人魔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假如有一天它真的出来了,前者不过是为了继续“活着”而寻找新的身体。

一旦占据新的身体,它强烈的阴气会不停地损耗肉体的生命力。直到肉体消亡时发现自己死了,大有可能就此安息。

而后者几乎是无止境的,会毫无保留地发泄它心中的怨念,满足它变态的欲望。如同狂魔肆虐无忌,仅仅是为了获取最后一刻得到的安宁,便不计任何代价展现它的疯狂。

直到某一天,他所有的怨气发泄掉了,它才有可能变得正常。但这仅仅是种微乎其微的可能,过分的杀戮会让它变成更加可怕的东西。

且说在多年之后,盗墓者出现了。

此时棺内的状态是,魂魄的意识中卡着一口气,怨念爆表。

活人进入棺中本应该使其尸变成僵尸,可胸腔中的那股气早已随着糜烂的孔洞散出。只是棺魂不知道,意识中以为胸中窒息。

降术只是让魂魄与肉体建立连接,并不是真的拥有身体。尸体不过是具慢慢腐烂的肉体,魂魄感觉到的身体,存在于意识形态中,也就没有尸体可以起尸。

当阳气入棺,唤起的是灵魂而不是肉体,致使棺魂能够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如同一只困在牢笼中的猛虎。

或许老虎关在笼子里面久了会变成一只懒猫,可鬼这东西不一样,你越是不让它出去它就越是要出去。更何况它就是想出去,降棺的封印成为它力量快速成长的辅助动力。

这两口降棺,一具尸体在棺中未曾变动。

从棺壁破洞的大小来看成年人无法进入,应该是盗墓者打洞到一半的时候发现棺内为不祥之物,遂放弃盗墓。

所以这具降棺内的灵魂应该没有苏醒,破解之法是想办法让它“死”一回,超度一番便可。

可另一具尸体在棺外,肯定知道自己死了。即是说渭阳南村所有人将要面对的是一只极度恐怖的魔鬼,就算秦氏兄妹及许师傅联手都未必有十分的把握降伏它。

江进酒心有不甘地问“那你们的意思是有猫的那口棺材动不得了?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