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难道没有看过这本书?”

一看杜寒有些惊奇的表情,王函倒有些奇怪了,然而他马意识到了不对,赶紧去看杜寒的脸色,却见杜寒好像并没有意识到什么一样,还在低着头翻书。

王函暗暗松了口气。

在明代,官员很讨厌别人叫他“大人”,这种称呼不但不是尊称,反而是一种不太客气的叫法。

有人喜欢别人用官职称呼自己,有人喜欢别人用各种各样的名称称呼自己,就是没有人喜欢被称为“大人”。

所以王函不经意间喊了一声大人以后,心里顿时有点突突的,唯恐杜寒不高兴。

见杜寒没有反应,王函这才定了定神继续问道:

“我看百户让许铁匠做的那个铳身,和这本书画的铳身有异曲同工之妙,还以为百户也看过此书。”

“这是不是赵士桢的《神器谱》?”

杜寒一边翻一边问道,书记录了鸟铳、火炮等兵器的详细结构和制造工艺,印象中明代只有《神器谱》这本书能有这么详细的记载。

“百户真是博学,这本书就是赵士桢的《神器谱》,世看过此书的人少之又少。”王函一竖大拇指,不留痕迹地拍了杜寒一个马屁,“我那还有他写的《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等书籍,百户要是有兴趣,我就拿给百户看看,要不读给百户听也行。”

“《神器谱》成书于万历二十六年,前言为〈进器疏〉,正文分为〈原铳)、(图式样)、(打放架势)以及(神器杂说)等四部分,除以文字解说火器渊源、性能、优缺点、工艺、使用方法之外,还附有很多图画,详述各种火器使用的步骤及方式、构造分解等等……”

王函侃侃而谈,他以为杜寒不识字,自告奋勇开始详细讲解。

这年头没有几个军户识字,王函看到许铁匠做的枪身时,还以为杜寒看过《神器谱》图纸,因为面有很多插图,不认字也能看明白啥意思。

不过王函真不是吹牛,书在杜寒手里,他一句一句地说着,竟然一字不差。

“你以前四处颠簸,这些书还都留着?”

杜寒一边听,一边笑着问道。

“不怕百户笑话,我视这些书犹如性命一般,虽然到处流离,但这些书一直是走到哪背到哪,走累的时候看一看,也就没有那么疲惫了。”

杜寒暗暗称赞,要不说这家伙连个举人也考不,天天钻研这些能考就怪了。

不过,这真是自己最需要的人才。

王函一讲起这些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像如数家珍一般,虽然他的许多理解在杜寒这个轻武器专家看来充满着谬误,但是站在时代的角度,这家伙还真是一个被埋没的人才。

在王函絮絮叨叨的讲解中,杜寒走马观花地翻阅着《神器谱》,他发现明代的火器发展其实已经到了一个还算可以的高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不堪。

火绳枪(鸟铳)已经普及,制造方法也比较成熟,同期比较先进的鲁密铳也开始制造,在明军中也有少量装备。

最让杜寒感兴趣的是,书中记录了人力车床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用来在枪管钻孔用,还可以用来打磨枪管内部的光洁度。

在杜寒看来,这个木制车床和欧洲人早就已经出现的人力拉线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稍加改进,就是一台不错的人力拉线机。

手工拉膛线,制造一根线膛枪并不是工艺特别复杂的事情。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明代对枪械的制造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杜寒觉得明军火器之所以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无非三点:

首先,原料不行和制造工艺落后,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枪管。

其次,发射药威力不足,子弹的初速过低,导致枪械射程和威力都不足,很难远距离杀伤敌军。

再次,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生产中没有标准公差,没有工艺规范,没有流水线作业,即使人人都是鲁班,做出的东西也是一人一个样,用这样的武器去大规模装备军队就是一场灾难。

这也是为什么明军喜欢用傻大粗的三眼铳,建奴也是觉得弓箭更靠谱的根本原因。

生产一个合格的东西防身没有问题,但是想规模化生产,问题就大了,这就是明代火器面临的最大问题。

见杜寒对书中的火铳感兴趣,王函翻到了鲁密铳的那一页,从纸张的磨损程度来看,王函对这一段翻阅的最多。

“百户,当年赵士桢在游击将军陈寅那里遇到了鲁密人朵思麻,据说这人当过鲁密火器管理官,此人精通火器,赵士桢便每日登门求教,朵思麻把自己的鸟铳送给了赵士祯,并且详细讲解了制造和使用方法。”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王函说的非常详细,就像亲自在场一样,这样杜寒有些怀疑这小子是不是在吹牛。

“道听途说,道听途说而已,我自幼喜欢火器,对这些传闻也就比较留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