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好了府中的‘花瓶’,朱高煦移驾至朝廷御书房,去监国。

“来人,将本王那本书卷一并带走。”

处理朝政,自然是少不得《大明·永乐年间百科大全》的了。

“诺,汉王先行移驾,切莫耽误了监国大事才是,奴婢这就命人赶往朝廷御书房。”

王针脸贴着地,捏着嗓子眼的说。

八抬大轿把朱高煦抬往了御书房。

看到御书房内成堆的奏折、国策、书卷,朱高煦面露愁容。

‘这就是当皇帝的下场!’

‘批阅不完的奏折……’

‘理不清的头绪。’

‘批阅好了还好说,大家夸你尧舜之资。’

‘批阅不好了,下面的大臣直接来一句什么狗屁皇帝?’

‘能骂你三辈祖宗。’

‘更离谱的是,还有人来争皇位!见鬼,真是闲的慌。’

御书房的宦官屁颠的跑来,“王爷,这是今天的奏折,还有大臣们的文书,请您过目……”

“嗯嗯,知道了,知道了,你先下去吧,”朱高煦不耐烦的摆手。

“诺。”

宦官毕恭毕敬的退了下去,在门口的金锣上连敲了三声,代表汉王爷正在执事。

不多时,王针抱着《大明·永乐年间百科大全》也来了。

看到自家王爷神色不佳,脸贴着地跑过去,“王爷,奴婢给王爷送书卷来了。”

“王爷可是有心事?!”

“嗯,乏了,帮本王沏茶,”朱高煦闷声接过百科大全目光浏览着书卷上的办法。

所幸这永乐年间的奏折在百科全书上还有注解,就是寻找起来略有麻烦,不过好在是省去自己去想了。

直到朱高煦看到了燕国等地多次被鞑靼、阿鲁台、瓦剌等草原各部的族群所侵扰,好多商贾都不敢出行了,生怕被劫掠。

更甚的是,某些百姓还被草原各部的人残害。

这已经是很严重的国家问题。

这时朱高煦突然是想到了一点。

‘在永乐十八年间,草原各部更为嚣张……’

‘文皇帝已经是多次讨伐了。’

‘只是这群草原各部的人,记吃不记打,依旧我行我素。’

‘毕竟,明军再厉害也绝对是无法对草原各部造成伤筋动骨的伤害的。’

‘而在这个时候,道衍和文皇帝就开始谈论这件事情,最后得出了一句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也是后来大明历史之中,属于大明最为璀璨的一句标注。’

‘也是在永乐十九年间,大明的皇宫从南京城迁移到了北京城!’

‘自此后,文皇帝便是镇守国门,草原各部的危患立刻停歇了下来。’

‘而草原各部虽然是不侵扰大明了,但是文皇帝对草原各部的恨意不减,欲要灭了草原才罢休。’

‘……’

朱高煦心念至此,便是提起狼毫蘸墨。

王针见朱高煦提笔蘸墨,大惊失色,“王爷,军事奏折不可自做决断的,此事还是交给陛下来看才妥善啊……王爷三思。”

言下之意,民事出了事,天下还不会翻了天。

军事出了事,汉王爷就提着脑袋去见陛下吧。

汉王爷遭殃了,他们还有好果子吃吗?

“狗一样的东西,滚,”朱高煦一脚踹开上来拦截自己的王针,提笔蘸墨的写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写完后,朱高煦把军事奏折扔上了堆积如山的奏折上,“换一批。”

立刻,汉王府和御书房的宦官都纷纷搬着奏折来回的走动。

很快,朱高煦就又收到了一件离奇的奏折。

甚至,还是弹劾自己的奏折。

而且,这弹劾的话语还极为牵强。

“河南山东不下雨,都是因为汉王监国所致。”

朱高煦记得这件事情。

‘历史上,永乐十七年,朱高煦监国时期河南山东不下雨。’

‘文皇帝也和大臣们埋怨也是朱高煦的责任……’

‘为此,文皇帝将朱高煦骂的狗血淋头。’

平心而论。

‘朱高煦也是相信些鬼怪乱神的风水的。’

‘只是河南山东不下雨这件事都能扯到朱高煦监国上……这就有点扯了。’

朱高煦狼毫蘸墨,想了想写了几个狗趴一样的字,‘人工降雨。’

朱高煦批阅奏折,起早贪黑,累的浑身松软,‘这事给他一天都不想干了。’

想着就藩,搂着‘花瓶’吃着山珍海味,逍遥快活不香吗?!

‘哎!现在所作所为真是造孽啊……’

‘白白虚度光阴。’

“来人,回府。”

朱高煦冗长的喊了一嗓子。

门外的宦官也是早就等的犯困了,听到是朱高煦传唤,立刻八抬大轿的跑了进来。

……

此时此刻,赵王府。

墨色之下,朱高燧手里捧着一道奏折,这是文皇帝下的申饬,言辞犀利,用的还是白话文。

“什么意思?!本王怎么就不当人子了?莫名其妙……”

“不让本王和汉王走的太近!影响了汉王监国!?”

尤其是看到了这里,朱高燧目光纳闷了起来。

‘什么叫自己影响了汉王?!’

‘陛下真的搞清楚了吗?!明明是二哥挑唆自己造反啊……为何,二哥没事,他却被喷的狗血淋头?’

朱高燧感觉心里很憋屈,但却又不好说什么。

‘二哥说了,做大事不可惜身,他要做一番大事,所以忍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