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齐泰,此时在建文帝朱允炆身边还站了两个身着官袍的人。
那就是另外一个“顾命大臣”黄子澄,以及方孝孺了。
相比于齐泰,黄子澄更是一个学霸似的人物。
洪武十八年,黄子澄考中了会试第一,也就是传说中的会元。
进而接着的殿试,黄子澄更是一举拿下,位于一甲第三,俗称探花。
从此一路官运亨通,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位。
乃至伴读东宫。
也就是陪着当时还是皇太孙的朱允炆读书。
黄子澄深得朱允炆敬重,甚至每次朱允炆叫黄子澄,都称呼他为黄先生。
而朱允炆登基之后,直接提拔黄子澄做了翰林院掌管学士之职。
也就是翰林院的最高长官,正三品。
翰林院的人其实就是皇帝的私人机要秘书,主管文翰,随时准备接受皇帝的咨询。
实权其实很接近于宰相,此时有“内相”之称。
入选翰林被称作为“点翰林”,翰林院的读书人是当时社会中地位最高的读书人群体。
满是精英。
由翰林而成朝臣更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最高人生理想。
是儒家学说“达则兼济天下”的最为具体的表现。
当然,后面翰林院的政治地位逐渐被所谓“内阁”所代替。
慢慢变成了培养人才,修书撰史的地方。
不过翰林院一直是“清贵”一词的代言,更是读书人想要成为阁老重臣和地方大员的垫脚石。
毕竟就算是后面的“内阁”,那也是从翰林院选拔官员充当的。
这建文帝三大文臣的最后一位,那就是读书最厉害的方孝孺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一代大儒。
洪武大帝朱元璋都曾称赞他说:
此庄士,当老其才!
方孝孺年幼之时就十分聪明好学、机警敏捷,特别是两只眼睛,又大又亮,显得炯炯有神。
据记载,方孝孺小时候每天读的书都要超过一寸厚。
一寸大概三厘米左右。
按照古籍换算下来,方孝孺一天读的书大概有七十页左右。
这在当时,方孝孺被邻里直接称为“小韩愈”。
要知道,韩愈可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可见年幼的方孝孺神童之名传播甚远。
成年之后,方孝孺开始跟着大儒宋濂学习。
大儒宋濂更了不得,他被洪武皇帝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更是和高启、刘伯温一起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以散文创作闻名,更被读书人尊之为“一代之宗”!
后人学者更是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方孝孺成年之后便跟着这样一个大人物学习,起点不可谓不高。
在宋濂门下学习的时候,方孝孺更是一骑绝尘,宋濂的其它门人都不如他,甚至一些文坛前辈也公开承认不如方孝孺。
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成时世太平为己任。
这是此时这个青年方孝孺的人生愿景。
在洪武九年,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因“空印案”被牵连致死,此时方孝孺才二十岁。
所谓“空印案”,是明初洪武时期的一个著名大案。
空印,就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到了需要的时候再填写上具体的内容。
而之所以这样做,极大原因上是因为在古代交通不便,地方官吏在向京城中央汇报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照大明规定,每年地方官都需要向中央户部汇报钱粮收支等账目。
账本上的数字必须和实际的钱粮分毫不差才可以算是了结这项账目。
如果有一项匹配不准确,整个账本都要被驳回。
然后让来京汇报的人带回当地,重新填写,并且重新盖上当地政府的印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