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说着她的事,可她仍然陷在方才的谈话中无法自拔,根本没什么反应。就如同,他们在讨论的是别人的事。
剥夺“太上帝”头衔,虽然不是什么贵重东西,甚至对她来说象征着耻辱,可也不是这老头说取去便取去的。同为帝王,他有什么权力这么做?
然凤臻没有反驳,任其左右。
说来,以前伤神只道是认为自己的江山被一个枕边人给篡了,一切信任就那么被辜负,她很可怜。
可这一切不过是在她自己看来,她自认为很可怜。放在如今,她才明白自己那不是可怜,而是愚蠢,是绝望。难怪她一直以母帝的标准来治国,最后却母帝成王,自己败寇。
这事儿,可能还得从母帝说起。
早在母帝豆蔻之年时,便已经认识了那位要娶她君王。不,应该说当时,对方还不是君王,暂且以“太子”称呼。虽然两人年纪上相差七岁,并不影响时间久了互相倾慕。
相识后,太子曾经多次邀请母帝去他们国家游玩,期间母帝第一次接触了国政为何物,治理又为何物。并且也逐渐显露出才华,为他屡被侵犯的边境出谋划策。
其中当然也包括母帝自己所在的国家,因为那时太先帝治理的凤妤国已经是个强盛国家了。
对于太子来说,既然能帮助自己又深得他心,若能结为连理自然再好不过。于是登基后没多久便以婚嫁之礼来与母帝提亲。
失败逃回国家后方才知道,先帝以“商议和亲”为由三翻四次邀他进行商谈,但每次的结果都不欢而散,其理由竟是为了拖住自己。对方则趁机联合了他国,大派兵力悄悄烧毁了自己三十余座重大粮仓。搞得军心涣散,民不聊生。
当时监国的兄弟顾及君王安危,并没有立刻派兵反剿,而是秘密派人潜入凤妤国,欲召回君王。怎知信使半路也被伏杀了。
君王虽然大怒,但想到没有粮食也早晚闹饥荒,倒不如当即派兵点将放手一搏,输赢赌一场天命。才有了后来被灭国的事件。
凤妤国起兵,其实早就嫌隙颇多,在计划之内了。只不过母帝当时起了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便被以讹传讹传作“为女人发生国战”。
母帝当年带回去的“家人”其实并非真正的家人,而是正巧在那个国家中历练的夜澜国人,古裕便是其中一个。至于母帝的父母早已在大战中身亡了。
母帝能安心待在皇宫中,起因必然是家人和爱郎的死亡,但若要成就“果”,仍不能令她下定决心。
后来后宫之中的心机争宠,和被太先帝一次又一次的误解,唾弃,辜负,甚至好几次徘徊在生死边缘,这才坚定了母帝起兵的决心。
汴帝便是母帝,也是凤妤国的第一代女帝。
母帝上位后,凤臻以为她只颁发了一次新政,实则两次。其中一次,并未普及到百姓中来,甚至连一些低品级的文官都不得而知。因为这只属于兵部的新政。
也便是凤臻先前手中捧着的那册。
书册中,不止有母帝的新政内容,还有一百多个凤臻从未听过的名字,和他们分布所在的国家名。其中包括夜澜国。
这本册子,以其说是新政,倒不如称之为细作花名册。母帝培养的细作。但凡有威胁到凤妤国国家的,无一不在册子上。
大国细作多几人,小国细作少几人。
他们谁谁有什么本事,谁谁负责什么职位,谁谁能接触到所在国的什么级别机密,又由谁有负责来传递消息都统统安排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极少有一两个被朱砂划掉的名字,应是被揭穿且丧了命的人。
这哪是什么为了巩固凤妤国江山啊,分明是贪图整个天下!
母帝的宏图伟志令凤臻震惊至极。
还有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这册子上虽然记录详细无比,可老头皇帝和凤臻都看出了还缺一样东西。
兵力。和他们的集结地。
如果仅凭一本新政,视野遍布全天下,顶多起到监视预防作用。届时哪个国家有什么风吹草动,或者剑指凤妤国,她们也不至于刀架在脖子上才知道是谁。
如果母帝真要启动这计划,那么至少还有着比凤妤国一倍多的兵力。
问题是,那么多人,几十万上百万大军,他们会被母帝安置在哪儿?或者说去哪儿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