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仪一路跑回西苑,小心避着府里的下人,因此只有自己的贴身婢女看到她的样子,随后按照她的吩咐烧热水服侍自己梳洗了一下,其他并未多问,这是祖母特地为她选的婢女,性格沉稳安静,不该问的从来不问。
有仪让侍女取来火盆,将那件长袍烧了干净。翌日一早有仪就重新做了点心端去跟倾兰一起享用了,而后几天她让人打探东苑的消息,也并没有什么事传来,那天的事就好像风平浪静般过去了,只是心里拂过的涟漪就只有众人自己知晓了。
最近傅娘子给有仪和倾兰找了一位西席,他先是考问了几个题目,又依此分别出了份考卷让她们作答,批阅后大致了解了些二人的学习情况,同时也非常讶异。这位王老先生本是上京府寒山书院的一位经师,因年老体迈请辞还乡准备安享晚年的,不知怎的又被傅娘子请来西苑教书了。
老先生教过不少学生了,看得出姐妹二人学习基础都很扎实,有名师教导过。妹妹倾兰字写得娟秀,答题中规中矩,算是全面,平日里读书应当也很用功,在这个年龄段比一般的世家淑女还要优秀些许。
令他感到诧异的是姐姐有仪,他让她以“孝”为题写一篇文章,历代虞国皇帝都以儒术治天下,奉行“百善孝为先”,孝文帝更是至孝的典范,因此虞国上下都极推行孝悌之至,人之行,莫大于孝,觉得父母长辈之命不可违背。
有仪这篇文章却提到了“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孝,因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子女必须要能够明辨是非,父母说得对的才能听从,不对的不能听从,对于父母不对的言行要力劝,这才是孝道的真义。
世人大都追寻虞舜“孝感动天”的义行,有仪却提到了“孟母三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极大,“孝”也是“仁”,父母的仁爱更能传递给子女,父母不仁,子女效其行,也会不孝。夫天子之孝“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百姓才会去孝敬帝王。
不仅如此,有仪还提到了“孝”,非止于血缘,一如韩信与漂母。
文思稍显稚嫩,立意倒新颖,完全写出真情实感,笔迹也是铁画银钩,锋芒毕露,丝毫不知收敛,很难相信是位女郎君所写,这般的文笔让老先生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上京府提出“从道不从君”的人。
老先生心中叹了一口气,若这小娘子是位郎君,想必可以做那位的学生,不过也并不是件好事罢了。
老先生善经史,他起了惜才之心,打算好好教教这两位女弟子,怎么也不能埋没了她们的天赋就是。
平阳侯规定住在祖宅中的子女每月都得来看望他们的叔祖母一次,也就是傅娘子,以示孝义。大公子与二公子来时,有仪正在上课,倾兰肠胃略有不适,她记得那天倾兰脸颊泛红,神色有几分慌张,询问后倾兰说是被只猫吓到了。猫?是西苑哪里跑来的野猫吗?先生还在,有仪也未多问。下课后去姑姑那才知是大公子夏侯尚贤送了只波斯猫给她,说是解闷。雪白长毛,鸳鸯眼,性情温顺,倒是让有仪想起了之前那只小雪貂,也不知那个少年怎么教的,性子那般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