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进学堂读书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一】

解淳哈哈一笑调侃张诚:‘‘怎么样跪的腿都麻了吧?过年时我们兄弟们更苦,连姑父们、伯母、婶娘们有几十号人,你算算得跪多少下?我怕吓着你就没有告诉你,我父母怎么样?他们都还好吗?’’

张诚收起笑容,调整脸色生气的责怪解淳:‘‘舅父舅母身体都还好,淳弟不是我多嘴说你,你是不是和舅父舅母怄气啦?那可是你的不对,父是子纲,你应该听从舅父的话。舅母为你出走后杳无声息,一直都有些不开心,这次幸亏我去的及时,若我在舅父们从山中出来,说不见你的踪影,你可想过舅父舅母会多么伤心和难过?你有时间还是先回村看看舅父舅母吧?’’

解淳也感觉此事有些不对,自己做的有些过分,他前世没有享受过亲生父母对他的疼爱,但养父母在他五岁间对他的疼爱,他还是记忆犹新,但倔强少年执意不回山村也有他的顾虑,只是有苦难言只好另辟蹊径,试图说服张诚母子:‘‘诚哥你也看到了,父辈六人没有一个识字的人,下面几位兄长也没有识字之人,长此以往我解家想兴盛发达谈何容易,我因缘巧遇恩师,他老人家不弃辛苦教我识字读书,所以我才和父亲闹掰,执意要坚持读书参加科考,若有所成才能兴盛我解家有望呀。’’

张诚这才知道解淳的苦衷:‘世事逼人难以抗争啊,当初自己不就被逼无奈去‘迷魂谷’采药吗?若不是巧遇淳弟,自己母子恐怕也早已人死家灭。’想到这里他感觉自己责怪解淳有些过分,就向解淳赔罪道歉:‘‘都怪我误会淳弟,哥哥向你赔礼道歉,不知淳弟可选好学堂?’’

解淳皱皱眉头,向张诚提出疑问:‘‘学堂之事以后再说,诚哥我在你家居住,还需要禀报户房吗?’’

‘‘这我还真不知道,我们吃过晚饭后,我带淳弟去秦典吏家问问。’’

吃过晚饭后兄弟二人结伴同行,向秦典吏家走去,张诚一边走还一边介绍:‘‘秦典吏可是一个好人,他在户房为典吏,庇护了不少东城的百姓,大家都对他是交口称赞,是县衙少有的好吏员。’’

解淳却微微一笑,只是倾听不加以开口赞同,他两世为人虽然没有经历过官场,但在书中和电影电视中及平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历代官员的无耻性和贪婪行径,难道明代的秦典吏比他们强吗?再说能做到典吏这个户房‘经制吏’,不知道经过多少风雨摧折官场倾轧,颇有善心庇护东城百姓,说明此人还算有些廉耻,懂得做事、做人的基本分寸。

这明朝县衙中有朝廷正式编制的官吏很少,除有正七品县令和正八品县丞及九品主簿外,县衙中还有户、吏、刑、兵、工、礼六部吏房,每一房中设一司吏两典吏共三人,也就是正规编制内所谓的‘经制吏’,也就是现代政府部门的正式工作人员。

这是明太祖洪武皇帝亲自定下来的规定,但是县衙中事务繁杂,一房三人明显忙不过来,便由县衙出资雇用若干人手,帮着书写文件的叫做‘书办’,帮着跑腿办事的叫做‘帮差’这些不在编制的吏员叫做‘六房书吏’,也就是现代政府部门的临时工。

二人来到秦典吏家门前,这是一座青砖红瓦的独门小院,张诚上前轻轻叩门,不久后一位五十多岁的妇人打开院门,看到是张诚便笑着说道:‘‘是张诚贤侄啊,你可用过饭否?’’

张诚微笑着施礼问候:‘‘诚见过婶娘,我等已经用过晚饭,秦叔父可在府中?’’

‘‘在家,正在书房看书,贤侄自去寻他便是。’’这妇人却是秦典吏的妻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