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是老钱家的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男孩在过去的农村社会就好像家族里面的一杆枪,有了男孩,有了后,仿佛就可以无所顾忌一样,生生不息一般,反之没有男孩,也就老百姓俗说话的没了后,断子绝孙了,就好像骂人一样更像咒诅一样,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为商的,不管你人前如何显赫,金山银山,权倾朝野,只要是没后,就一定会被人人前人后嘲笑猜忌的,更有甚至,你明明是一个很好的人,只是没有男娃,人家会在后面猜疑你是否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的,那种猜疑毋庸置疑,百口莫辩,天理昭昭,自然轮回,男欢女爱,怎么可以没后呢。就算是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断子绝孙也算是最恶毒的咒诅之一了吧。

人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般的人的理解就是,不孝有三种,最严重的就是没有后代。其实这是后人的一种误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有出处的,这就话是孟子说的,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讲的是孟子对于舜没有告诉父母就迎娶尧的两个女儿为妻的事的评价,前面这句是观点,后面这句是事例,要想明白前面这句的真实意思,你得知晓后面的事例才行。

据尚书、史记等记载,尧年老了,要退休了,为了寻觅一位合适的继承者,尧广开言路,唯贤是举,但身边及其亲族之人,皆不可用,便扩大了推荐范围,舜因为道德高尚,民间威望极大,被推荐。

舜生于姚墟,虽是帝颛顼的后裔,但生不逢时,五代位列平民,生活卑微,年幼丧母。父亲瞽叟,是个盲人,心术不正,后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继母两面三刀,心狠嘴毒,弟弟自命不凡顽劣异常,三人串通一气,非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始终以德报怨,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对弟弟宽恕友善,多年如一日。家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及其所能,给予帮助。舜表现出的非凡的品德,以孝闻名于世。所以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

尧却决定用六戚观人法考察舜,何为六戚?吕氏春秋论人:“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能自愿自降尊位与家人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一年而所居之地形成了村落,二年扩大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赏赐了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许多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舜受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眼馋心贪,又想杀人越货。瞽叟假意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火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就往里填土,想要活埋舜。幸好舜早有察觉,在井筒旁边开凿了一条通道,得以脱生。瞽叟和象却认为阴谋得逞,象想霸占琴、舜的房子和尧的两个女儿,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突然出现,象惊慌失措,嘴上却说,我正在想念你,你不在我整日郁郁不乐。对此舜也毫不在意,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甚至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磨炼。舜的雄才伟略终于得到尧的认可,择吉日,举大典,禅位于舜。

所以,透过故事,我们不难清楚,舜之所以不告诉父母就迎娶尧的两个女儿为妻的苦衷,一呢,怕家人嫉妒怀恨暗中报复,二呢,这明显的是一场政治婚姻,于公于私,舜都不能拒绝,告不告诉父母没什么两样,平民出生的舜一步为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整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德而非后,尧选人,唯贤是举,舜被推选是因为德行闻名于世,舜迎娶尧的两女同时,也接受尧对自己的严格考察。根本与有没有后代,没有多大关系的。而且原文中“为无后也”不能翻译成怕没有后代还有两个原因。而且这不孝为三的三也理解错了,三不是真的指数量三,而是泛指多数,其实孟子在离娄章句下中就提到了何为不孝,他列举不是三条而是五条: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的,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声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孟子亚圣,总不至于自打其脸,所以如果不孝为三无后代真为大,那么这五不孝之中必有一条是无后代,但很显然孟子侧重天道伦理,压根没有提到没有后代的事情。

理由二呢,从最简单的字面意思和句式去理解,为无后也,如果为翻译成为了,表目的的话,原文的字面意思就成了为了就是没有后代,这个全文情景矛盾不相符合。

综上所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不应该翻译: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继人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是因为存在“无后”这种不孝的行为即舜担心触犯“无后”。所以,君子认为他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