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帐中议事,朱治给孙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国玉玺之事,孙坚算是彻底放下了。
孙坚与李丰一番交谈,李丰没有想到,这传国玉玺一事,孙坚会主动答应奉上,也免去了一番口舌劝诫。
孙坚让朱治陪着李丰去瓮城走走,而后在军中设宴,好好款待李丰,再亲自护送李丰出城,南去二十里方可。
这是孙坚在讨好李丰,亦或者说,在变相讨好袁术罢了。
吴景昨夜议事结束后,便匆匆赶回了梁县,梁县虽说不大,却有人口近万余,如今孙坚准备回军阳城,巩固自己在豫州的根基。
这样一来,梁县之地,孙坚是顾不上了,梁县隶属司州,况且与阳城相隔甚远,如今孙坚的兵力,还无法两头兼顾。
另一方面,孙坚既然决定回兵,若还霸占着梁县,难免惹人猜疑,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吴景仓促回去,一方面是为军队回撤做准备,另一方面,在梁县准备军粮和物资,可以随时供给主力部队,而后随同主力部队一同撤离。
李丰走后的第二天,孙坚一清早便召集了众将县衙听令。
孙坚吩咐程普,黄盖帅麾下兵马先行,向鲁阳进发。
随后,孙坚吩咐各寨拔营,辎重随后继进,骑兵先行,步兵在后,午时饭后,分批撤离。
谷城,对于孙坚而言,只是一个跳台罢了,函谷关,孙坚也从没有想过会拿下,此时,匆匆退兵,这已是在孙坚抵达函谷关那日,便已经计划好的。
城中一片混乱,百姓不知就里,看到豫州军整装撤离,有的哭嚎,有的挽留,有的想要跟随,然而,孙坚此时却无力带着百姓一起离开,只得在城楼上向城中百姓拜别,勒马匆匆而去。
孙策的别部营归孙坚直属,并不与各营兵马一同撤离,孙策先一步,紧随程普和黄盖之后约十里远向着鲁阳的方向行进。
此时去往鲁阳,主要是拜会袁术,孙坚会亲自把传国玉玺送给袁术,而后,孙坚从鲁阳回军阳城,回道自己的治所。
可此时最尴尬的事情有很多,每一样,都让孙策头疼。
阳城并非豫州治所,只是袁术表奏孙坚做了豫州刺史以后,只把阳城一带划给了孙坚,袁术的军队却占住了颍川郡的阳翟,扼住了南下之路。
也就是说,孙坚此时,虽然拥军三万,挂着豫州刺史的头衔,实际上,豫州境内大部分土地却掌控在袁术手里。
即便是袁术此刻所在的鲁阳,也并非豫州之地,乃是讨伐董卓之时,刘表拱手让给袁术的,此时袁术的兵马,一部分就屯驻在鲁阳一线。
袁术看似与孙坚为盟友,但实际上,袁术不过在利用孙坚罢了,否则,历史上,孙坚又如何会去和一个毫不相干的刘表大战呢?
所以,传国玉玺即便送给袁术,孙策也要从袁术手里拿到好处,至少,一个可以让孙坚稳控颍川郡的好处,否则,这传国玉玺,怕是真的要打水漂了。
这就像一场赌局,孙策没有绝对的把握,孙坚更是蒙在鼓里,但这传国玉玺,打从一开始,孙策便已经计划好送人了。
第二个让孙策头疼的是,即将发生的战乱。
樊亮从袁绍那里带回了一个消息,便是袁绍已经有拥立刘虞的想法,那么这时候,袁绍大概也在筹谋如何压制孙坚吧?
毕竟,除掉孙坚,就等于除掉袁术一只羽翼,那么袁绍的人怕是很快就要杀来了。
袁绍绝不会单用一路兵马来对付孙坚,这几日孙策一直苦想,为何历史上孙坚要去攻打荆州,为何孙坚要去讨伐刘表,想来,袁绍与刘表之间,应该已经通信了。
刘表一旦发兵来犯,就不得不逼着孙坚去应战了。
这件事很麻烦,历史上,孙坚战死在岘山,可孙策要改变这一切,从这一刻开始,每走一步,孙策都要格外小心,绝不能让历史重演。
可孙策更清楚,那些能够名震一时,成为一方诸侯之人,绝不简单,他们的脑力也绝非常人可比,并非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那般庸碌,也不像各色小说中写的那么无知。
若想在这夹缝中生存,若想从他们身上得到好处,游刃有余的活着,就需要步步谨慎,小心再小心,绝不能给他们钻空子的机会。
孙策忽然勒停马,回头望了望自己这三千兵马,心中五味杂陈,与袁术过招的时候,就要要到了。
忍不住,孙策心中记起了一首诗,当真应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鲁阳城内的一所宅院里,一名身穿皮甲的小校手里捧着竹简,急匆匆走进来,小校在院子里四处望了望,远远的看到亭子里正仰卧在一个女人怀里的袁术。
此时已经开春,天气算不得特别暖和,但也并没有那么寒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