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宋真宗同辽国人干架,眼见着就要干不过了。怎么办?一年几十万贯的岁币一花出去,立马买来了天下太平。

接下来宋仁宗有样学样,同夏国人干架干不过,怎么办?照样每年几十万贯岁赐搞定。

所谓前有车后有辙,既然二位先帝皆是如此,以蔡攸、童贯等人的道德底线来看,自己花点钱赎回俘虏更是算不得什么。何况今次的说法文雅了许多,不是辽人扣着俘虏要求自己赎买,甚至耶律大石根本就没提过此事。唯有自己欲要速速讨回俘虏,这才主动帮其代付这笔赏金。

当下蔡攸便朝着童贯开口道:“军中饷银尚有几何?可足以支付此赏格?”

童贯心里默默的算了下,便开口道:“此次北伐,官家本意便要招抚辽人。故此其他的不说,财物倒是准备得足够。眼下军中尚有铜钱三百余万贯,他物如是,粮草不可胜计。唯有雄州近得敌前,为小心起见,下官不敢将银库设于此地。但将钱银存于高阳关内,即便是两路大军的军饷,也是由高阳关按月拨付而来。”

蔡攸想了想,开口道:“若从高阳关运送饷银一百万贯前来,需时几日?”

童贯回答道:“高阳关距此约一百五十里。按军中规矩,但凡运送饷银者,每日只能行足三十里,留足体力以防万一。再算上传令等诸多杂务所耗费时日。屈指算来,约莫七八日光景便可到得军前。”

蔡攸便开口道:“既如此,宣帅当速速下令,拨付银钱前来,早早要回俘虏,以免夜长梦多。”

童贯便开口道:“军中虽说饷银充足,只此次数目巨大,只怕难以向朝廷交代?”

蔡攸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开口道:“不过小事而已。朝廷每年军费开支便有五千万贯之巨(蔡襄《国论要目十二篇》之《强兵篇》),且自王宰执开设经抚房以来,数月间便已筹措得六千二百万贯(宋史,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区区一百万贯,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童贯便开口道:“话虽如此,奈何此事不好向朝廷开口!又岂敢令朝廷得知我军五万士卒为辽人所俘虏?”

论到军事、乃至于同外人交涉,蔡攸自是外行。论到搜刮钱财、栽赃陷害等官场手段,以及内斗,蔡攸可以算得上专家。

当下蔡攸便朝着童贯开口道:“宣帅何其痴耶?何须提及俘虏?此银两并非赎款,实乃赏赐。我等新招降得耶律大石等辽军将士及新城民众,正要尽收其心。彼等既有献地投诚之功,朝廷又岂能无一二赏赐?且吾等欲要效仿前贤千金买马之策,厚赏降人,希图引得各地辽人纷纷献地来降。些许银钱,朝廷又岂肯驳回?”

童贯听得此话,顿时对蔡攸佩服得五体投地。要不说此人能入官家法眼,虽无宰辅之名却有宰辅之实呢?这种事情若是换作自己,那是想也不敢想。

当下童贯便开口道:“既是如此,当请相公早日将此事奏闻朝廷,如此下官也好安排运送银钱。”

蔡攸便开口道:“你且行文高阳关,早做准备。本官今夜即八百里加急,将此事奏闻朝廷。”

见着事情有了着落,童贯心中自是大喜,想了想,便压低声音开口道:“耶律大石不过俘虏得我军五万余人而已。虽将领士卒赏格不一,即便按每人十贯来算,六十万贯亦足以偿清赏格。剩下的四十万贯又当如何?此事既然是相公为主,下官但听相公吩咐。”

听得此语,蔡攸又如何不明白童贯的意思,无非是两人分了这四十万贯而已。蔡攸正有此意,便开口道:“且派信使前往辽营,验看赏格数目,如数拨付与大石林牙即可。若有剩余,我等再从长计议。”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