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庞癝,赵王心中的嫉妒之火几乎要溢于言表了。

想魏国自文侯去世之后,魏国国君多以没有识人之明著称于世。

武侯因听小人之言而疑吴起,使其不得不出逃楚国。

惠王先是听信庞涓一面之词而疑孙膑,构陷入狱,而后奔齐而败魏。

后惠王又不听信老公叔之言而弃卫鞅,始有强秦出世,河西丢弃。

再之后魏贵族之后张仪弃母国先后入赵、楚,不得用,方入秦为相,夺取魏国河东之地。

昭王时魏名将乐羊之后乐毅入燕,举五国之兵伐齐,使得燕国强盛一时。

即便现在的魏王只怕也没有多少识人之明,要不然先前放着魏无忌这个大才不用,侯嬴七十岁还是一个夷门令,太尉尉缭还籍籍无名呢?还有就是现在秦国的应侯范睢不也是被魏相魏齐打得几乎致使,这哪一件能证明魏王是一个有识人之明的国君?

都是这个庞癝,自庞癝说服魏王出兵救赵之后,魏国一下子变的人才济济起来。

先是庞癝被拜为亚卿,魏无忌被拜为上将军,后国士之才的侯嬴、尉缭也先后进入朝堂,已经辞去魏国相邦之位的大贤孔斌也甘心屈居于庞癝之下为御史大夫一职。

更不要说毛公、薛公、唐雎、晋鄙、新垣衍、朱亥等人也都是国之干才。

再想想赵国,赵王脸上有些没落之色。

先王之时廉颇、赵奢为将,于阏与大败秦国,斩首八万,使得强秦不甘小觑赵国。

文臣方面有肥义、蔺相如、虞卿、触龙等人,国家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但自自己继位之后,赵奢、蔺相如、肥义、触龙、虞卿先后或亡或逃,只剩下老将廉颇及叔父平原君苦苦支撑国事。

想到这里,赵王脸上也露出羞愧之色。刚才自己还觉得魏王无识人之明,难道自己就有识人之明了吗?要不然为何蔡泽入赵而被驱逐?国内大贤毛公、薛公之名之前为何自己没有听说过?

幸亏······幸亏自己发现了一名叫李牧的年轻将领,连老将廉颇都夸赞不已的一个年轻人,只要细心栽培,只怕数十年之后就是一个不下于白起的人物了。

到时候自己或太子再对李牧委以重任,只怕赵国还是有重新崛起的机会的,自己也就有颜面去见赵氏的列祖列宗了。

收回思绪,赵王对魏王道:“韩王虽然昏聩,韩国也很弱小,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如果贵我两国眼睁睁的看着秦国进攻韩国而无动于衷,待到韩国被灭,到时秦国大军距离大梁城也就不到百里距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