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翠染乌岩满清霞,武夷温霭馥白花。

红菇云耳窠龙九,肉桂山岚闵贡崖。

·

·

·

“今天我们先讲武夷山的大红袍,你那个小脑瓜,说了你能记住几个?”

“哦,好吧。我只是好奇而已啦。”

三儿在背后偷偷笑。我伸出脚踢了他一下,叫他多嘴。他朝我努努嘴,不敢出声。

“武夷山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属自叹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从品种上分,它包括吕仙茶、洞宾茶、水仙、大红袍、武夷奇种、肉桂、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你把武夷山那么美,那您去过没有?”

“去过。”

“哇!”

“下次什么时候再去?我要去,我要去。”

“你一个姑娘家怎么哪儿都想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你的歪理还挺多的。把这些脑筋用在学习上就好了。”

“女人又不能考科举,如果女人也参加科举考试我都能考个状元你信不信。”

舅舅一副嫌弃的不行的样子。

“喝茶。”

他往我前面的茶碗里斟上七分满的茶水。我端起茶杯问道一股花香扑鼻。

“好香啊,一股花香迎面而来的感觉。有种置身在深山万花林间。”

这碗茶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有花儿的香气还有蜜糖的香气。太好闻了。

饮一口。

“你尝尝,这茶汤的味儿。”

我轻轻小酌一口,将茶汤含在口中,深呼一口气,让茶汤自己滑进身体里。

“大红袍入口爽滑顺者美,苦、涩、麻、酸者劣。茶水无质感,淡薄者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往往决定岩茶品质高低。冲泡次数,通常为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说法。”

“啧啧...没想到我还能喝到这么好的茶。”

三儿在哪儿自顾自陶醉到。看把你给美的。

“好茶也是好药。”

“茶也是药?”

我疑惑的问道。

“是啊,很多古籍都有记载。最早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知道吧?茶本来就是药。”

“这个故事不是神话么?以前夫人给我讲过。”

“你觉得这个是故事?那我在跟你说说。陈藏器在《本章拾遗》中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论,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本书比较生僻知道的人不多。”

“你的说点大家都能信服的。”

我喝了一口茶顿了顿说道。

“那我换一个大家都知道的。”

“嗯。”

“李时珍,你们该知道吧?”

三儿在身后激动的说道。

“知道,知道。这个我知道。是很有名的大夫呢。救死扶伤。”

我说道:“咦,看把你激动的,谁不知道李时珍啊。”

“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关于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以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岂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这个茶这么厉害呢?”

“茶,要看你怎么喝了。”

“怎么喝?”

“这一杯茶,佛家喝到的是禅,道家品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却是礼,而老百姓,喝的就是解渴。茶啊,说道低了它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什么。-----意念,欲念。能有那么一刻,什么都不想,最轻松。”

“哇,听起来好高深。”

我托着下巴说道。

“这些你以后自己慢慢悟,毕竟你现在还年轻,没办法理解的。今天我们就说说茶就好了。”

“恩恩。”

我把头点的就像小鸡啄米一样。

三道茶以后,香气依然不减当初。

“师父,为什么这个茶要叫大红袍呢?”

“这个茶事有个典故的。”

“什么故事,快说来听听。我最喜欢听这些明间奇事了。”

“传说前几朝的时候,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天心庙老方丈,泡了一碗茶给他喝,居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于是状元便来到武夷山谢恩。走时还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状元带茶进京后,恰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予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六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六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朝廷贡茶。”

“这么神奇?”

“我还没说完,你这孩子就是心急。”

“哦哦,你继续说。”我赶紧捂住自己的嘴巴,不说话。

“后来大红袍这些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皇上还亲笔写下‘大红袍’,所以当地县丞于每年春季(到来)亲临九龙窠茶崖,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膜拜,众人高喊:“茶发芽”待红袍揭下后,茶树果然发芽,红艳如染。”

“这个神话的氛围也太重了吧。那些官员为了炒作什么瞎话都敢拿出来瞎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